
新生兒聽力篩檢是發現早期聽力損失的重要工具。本文說明1316原則的時間節點、常見高危險因子、篩檢與確診的流程,以及家長可觀察的行為提示,協助掌握介入時機以利兒童語言與社交發展。
為何新生兒聽力篩檢重要?
聽力是語言與社交發展的起點。若能在嬰幼兒期及早辨識聽力異常,配合後續診斷與支援,可以讓孩子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獲得適當協助,減少日後學習與溝通上的困難。
國內自101年起推動在出生三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的措施,覆蓋率長期維持在高水準,且每年透過此服務能及早發現若干位聽力損失的嬰幼兒,便於儘早安排診斷與後續資源。
1316原則是什麼?
1316原則列出四個關鍵時程,供家長與醫療團隊掌握介入時機:出生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確定是否有聽損、確診後1個月內評估並選配適合的輔具或介入方式、6個月內開始聽語療育或其他支援措施。這些時點旨在避免錯過語言學習的黃金期。
篩檢異常之後會如何進行?
當新生兒篩檢結果顯示未通過,常見做法是在出院前或出院後安排醫院進一步診斷。確診程序通常包括更詳細的聽力評估與醫學檢查,評估結果將協助醫療團隊與家庭討論可行的支援選項,例如輔具評估與療育安排。
誰屬於聽力損失高危險群
部分嬰兒因為出生或孕期情況,屬於較高風險,需要特別注意篩檢與後續追蹤。常見高危險因子包括
- 有聽障家族史
- 孕期前三個月曾感染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
- 使用耳毒性藥物或新生兒接受長時間加護治療
- 早產或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
- 曾發生缺氧、細菌性腦膜炎或有頭頸部先天畸形
家長可以觀察的日常提示與就醫時機
通過新生兒篩檢並不代表日後聽力永遠無虞,孩童仍可能因中耳炎、外傷或後天疾病而出現聽力改變。家長可參考育兒手冊內的聽力行為檢核表觀察反應。
若家中三至四歲的孩子出現語言遲緩、發音模糊或常聽不到呼喚,建議儘早就醫,讓專業耳鼻喉科或聽力評估團隊進行檢查,避免延誤語言學習的時機。
目前服務供應與實際案例啟示
國內已有多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與確診服務,讓多數家庭能在出生後短期內完成初步檢查與必要的追蹤。臨床個案顯示,出院後若能迅速完成確診與介入,家庭與醫療團隊能更有效協調輔具配戴與療育資源,協助孩子在早期學習階段取得進展。
在面對篩檢結果未通過時,情緒反應很常見。醫療團隊通常會提供步驟說明與轉介協助,家屬在瞭解過程與可用選項後,較能與專業人員共同規劃後續照護。
持續關注孩子的聽覺與語言發展、定期追蹤,以及與醫療與教育專業人員合作,都是支持孩子發展的重要環節。面對不確定性時,尋求專業評估與多方資源協助,可以降低錯過介入時機的風險。
重點回顧
新生兒聽力篩檢與1316時間節點可協助早期發現與介入,提升語言發展的支持機會;家長應留意高風險因子與日常聽力行為,及早接受專業診斷與後續支援,以減少延誤帶來的學習與社交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