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軍總醫院整形團隊運用3D列印模型與虛擬重建技術,為一例臉骨粉碎與顏面軟組織缺損的重度外傷個案進行分階段修復,術後歷經皮瓣整形與功能性追蹤,病患一年後回歸日常生活。本文說明治療流程、跨科協作與臨床觀察重點,提供一般性醫療資訊。
事件概述與臨床現況
本文報導一例因外傷導致臉骨粉碎、呼吸道受阻及顱骨暴露的嚴重顏面外傷。患者在急性期接受緊急處置後被轉入專科團隊,面臨軟組織大量缺損與顏面結構重建的雙重挑戰。治療期間強調對呼吸與感染風險的即時管理,並評估顱顏重建的優先順序與時機。
3D列印與術前虛擬重建的應用
團隊於術前利用影像資料製作3D列印模型,並透過虛擬重建進行下顎、額鼻骨等骨性結構的模擬。此類方法主要用於術前規劃與溝通,協助外科醫師預想重建邊界與植入或修復的配置。
- 提高術前解剖理解,便於多科協調手術步驟
- 協助設計皮瓣覆蓋與骨骼重建的空間配置
- 作為病人與團隊溝通的視覺化工具
跨科團隊的分階段處置
本案的治療由整形外科整合神經外科、口腔顎面外科、耳鼻喉科與胸腔外科等科別,採分階段處理。初期以清創與氣道管理為優先,隨後進行顱骨與臉骨重建,最後以皮瓣修復與功能性重建為主。
分階段策略的目的在於控制感染、穩定生命徵象並逐步恢復呼吸與進食功能,同時為後續美容與結構性修復保留適當時機。
術後追蹤與功能恢復重點
治療團隊持續進行皮瓣存活監測、內視鏡追蹤與多次整形調整,以改善呼吸道通暢與進食能力。針對鼻部或面部形態的復建可分期進行,以兼顧功能與外觀需求。臨床上會持續評估感染、皮瓣血流與神經功能恢復狀況。
根據醫療團隊的說明,該名患者在歷經多次手術與追蹤後,術後呼吸與進食功能逐步恢復,並接受鼻部重建等後續整形,治療一年後已回歸社會生活。此類複雜顏面外傷的處置重在多科協作、周延的術前規劃與密集追蹤。
重點回顧
本案示範以3D列印與虛擬重建輔助複雜顏面外傷的術前規劃與分階段修復,強調跨科協作、皮瓣監測與功能性追蹤等關鍵作法,有助理解治療流程,但個案差異與潛在風險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