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鈦合金顎骨重建改善口腔癌切除後外觀與功能

2025-09-0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本文說明以3D列印鈦合金製作客製化顎骨補片在口腔癌重建的應用,說明設計與力學考量、表面保護技術與可能的術後功能影響,並提示常見症狀與何時應尋求專科評估,提供病友與家屬實用的科普參考。

為何需要顎骨重建

口腔癌在台灣為常見的癌症之一,年新增個案約八千例。當腫瘤侵犯顎骨並需切除時,患者不僅面貌改變,也可能喪失咀嚼與語音功能。傳統以小腿腓骨作為移植材料,但在重塑臉型與安裝假牙方面常有侷限,進而影響飲食與自我形象。

3D列印鈦合金補片如何運作

以患者影像或模型為基礎進行電腦設計,將鈦合金材料透過層層堆疊的增材製造方式打印成客製化補片。此流程可以在形態上更貼合缺損區域,並預留假牙安裝與固定的結構空間,設計時亦會考量咬合下的力學強度與疲勞壽命。

表面處理與軟組織保護

除了金屬基體的形狀,團隊也嘗試在鈦合金表面加覆電紡織保護層,期待促進軟組織癒合並具部分抗菌效果,以減少植入區的並發症風險。製程中也會納入假牙結構的避震或緩衝設計,提升日後義齒整合的可能性。

設計與安全性的主要考量

廠商與醫療團隊在設計時會評估鎖付機制的強度、接合處的疲勞耐受與假牙安裝的相容性。實務上需兼顧機械強度、組織相容性與感染控制,並留意術後復健與功能重建的安排。

症狀、檢查與就醫時機

早期口腔異常可能表現為持續不退的紅白斑、潰瘍或口內硬塊;晚期可能出現顏面變形、吞嚥或發音困難。若出現持續不適或疑似病灶,應儘速向口腔顎面外科或相關專科就醫,經由影像與病理等檢查取得專業評估。

益處與侷限性說明

客製化3D列印補片在外觀貼合度與預留義齒安裝方面具潛在優勢,可能改善術後的口腔功能與生活品質;但並非對所有個案適用,植入物仍面臨感染、材料疲勞或個體癒合差異等風險,最終治療策略需由醫師依臨床狀況評估決定。

臨床團隊與產業合作的發展,提供病友更多重建選項,但選擇治療前應與治療團隊充分討論適應症、預期效果與可能併發症,並安排術後復健與長期追蹤。

本文由醫療與健康角度整理報導,意在說明技術特性與就醫考量,並非針對個別患者的診斷或治療建議。

重點回顧

3D列印鈦合金客製補片能精準填補顎骨缺損,提升外觀與假牙整合機會;讀者可了解設計力學、表面保護與術後功能恢復的要點;仍需注意感染、材料疲勞與個案臨床評估等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