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首度以3D列印臨床教學作品參展並獲獎,本文說明三項源自臨床需求的教學模型與輔具設計、技術應用與對教學與照護的潛在助益,並討論推動跨職類合作的實務要點。
活動與獲獎項目說明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首次以3D列印相關的臨床教學創新作品參加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三組跨職類團隊的作品均獲銅獎。入選的項目包含病房與復健科團隊設計的旋鈕導管固定裝置、血液透析室團隊開發的瘻管穿刺擬真教具,以及外科專師團隊製作的腸造口衛教教具。
這些作品均來自臨床第一線的實際觀察與需求,透過3D列印將概念快速成型,便於在教學場景中反覆演練與修正設計細節。
3D列印在臨床教學的應用利基
3D列印可用於建立解剖模型、模擬操作步驟與製作病人特化的教學輔具。相較於傳統教學,實體模型有助於降低初學者在技術練習時的心理壓力,並提供可重複的練習機會。
- 教學面向:擬真度提升、操作步驟分解、團隊溝通演練。
- 實務面向:快速原型製作、成本與材料選擇的可調性、易於改良設計。
從臨床需求到跨職類合作的關鍵步驟
成功案例常見的流程包含臨床需求蒐集、與教學單位共同界定學習目標、工程或技術團隊進行原型開發,最後回到臨床場域測試並蒐集回饋。此過程強調多專業溝通與循環改良。
院方代表提到,鼓勵第一線人員提出問題並參與設計,有助於讓創意轉化為實際可用的教學工具,也促成教學與照護之間的正向互惠。
推動方向與可能挑戰
推廣3D列印教學需考量材料安全性、模型擬真度與可維護性,以及跨部門協調的時間成本。此外,將原型轉為穩定教學工具,往往需要持續的臨床測試與使用者回饋。
機構在導入此類創新時,可逐步從小規模試驗開始,並建立明確的評估指標,以觀察教學成效與使用可行性。
對臨床團隊而言,3D列印技術提供一種將教學需求快速轉換為可操作模型的途徑,但其成效依賴多方合作與持續優化。鼓勵醫院在保障安全與可用性的前提下,持續推動跨職類創新,讓教學與臨床應用互相促進,逐步建立更具彈性的實務教學生態。
重點回顧
本案以3D列印回應臨床教學需求,展示三項具體教學模型與輔具,提供快速原型及反覆測試的價值;推動時須重視材料與使用安全、跨部門協調與長期評估的限制與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