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一例口腔癌患者採用3D列印與術中即時動態導航進行下顎重建與植牙的臨床流程,說明適應族群、手術要點與術後恢復考量,供患者與家屬作為就醫參考。
個案概況與就醫歷程
一名58歲男性長期嚼食檳榔,因牙齦疼痛與口腔潰瘍就醫,診斷為口腔癌第二期並合併下顎骨侵犯。因先前治療成效有限,患者轉診至醫療團隊評估重建與功能恢復方案,臨床採用3D列印輔助的重建流程,並結合術中即時動態導航協助植牙定位。
手術方式與技術要點
術前團隊以影像資料做數位規劃,先確認未來牙齒位置,再反推需要在移植骨段(如腓骨)放置植體的位置,並製作3D列印導板或模型供手術使用。術中即時動態導航可提供即時位置參考,幫助外科醫師在重建與植牙時精準對位。
術前規劃重要考量
- 影像整合與數位設計用以決定牙齒與植體的理想位置
- 3D列印模型協助模擬切除範圍與重建形態
- 跨科別團隊協調以兼顧功能與外觀需求
術後恢復與風險提醒
在本案例中,醫療團隊於約六個半小時內完成重建與植牙手術。雖然數位輔助與術中導航旨在提升手術精準度並可能縮短療程,但仍存在感染、神經損傷、骨整合不佳等手術風險,且恢復速度與功能重建程度會受個人體質與術後照護影響。
適用族群與就醫時機
此類下顎重建與植牙的數位技術通常適用於需切除下顎骨的惡性或重度病變患者,尤其在期望同時恢復咀嚼功能與面容的情況下。若懷疑口腔病變或出現持續潰瘍、疼痛或齒列改變,應及早向耳鼻喉或口腔顎面外科等專科醫師諮詢評估。
病人經驗與臨床回饋
患者表達對術後外觀與功能改善的滿意,指出外觀改變不明顯,感謝醫療團隊的溝通與手術安排。醫師提醒,術前的數位規劃與跨科協作是實現重建目標的重要步驟,且術後復健與定期追蹤同樣關鍵。
以報導者角度觀察,3D列印與即時動態導航在下顎重建的臨床應用呈現出以數位規劃為核心、術中精準校正為輔的整合流程,為患者在功能與外觀恢復上提供更多選項,但仍需個別化評估與長期追蹤以掌握療效與風險。
重點回顧
數位規劃搭配3D列印與術中導航可提高下顎重建的定位精準度,對於需要同步植牙與面貌重建的患者有實務價值,但仍受個體差異與手術風險限制,需與醫師充分討論術後照護與追蹤安排。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