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阻塞揭示大腸癌風險與篩檢重要性

2025-09-0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急性腸阻塞揭示大腸癌風險與篩檢重要性

本文以病例切入,說明腸阻塞可能揭露的大腸癌風險,解釋常見症狀與危險因子,說明檢查限制與手術選項,也談及篩檢年齡調整與糞便潛血檢查的作用,並提醒篩檢與就醫時機,供民眾與醫療決策參考。

臨床案例概述

一名45歲男性因連續三天無排便與排氣至急診就醫,表現為腹脹與無法進食。影像或手術評估發現降結腸有一顆約5公分的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由於阻塞情形,無法先做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醫療團隊與病患討論後決定以手術切除腫瘤及周邊腸段與淋巴節。術後病理確認為已發生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大腸癌,後續安排化學治療。

大腸癌早期症狀與警訊

大腸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隨腫瘤增長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型態改變或糞便變細。當腫瘤增大到影響腸腔時,可能造成腸阻塞,導致無法排氣、無法排便、噁心嘔吐或食慾不振等症狀。

若出現持續腹部絞痛、突然無法排氣排便或反覆嘔吐,應儘速就醫評估,因為嚴重阻塞可能引發腸壁穿孔或腹膜炎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可能的危險因子與高風險族群

臨床上觀察到多項生活型態與慢性疾病會提升大腸癌風險,包括:

  • 攝取過多紅肉與加工肉品、蔬果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 缺乏規律運動、肥胖與糖尿病
  • 吸菸、過量飲酒及長期慢性發炎狀況

此外,年齡增長與家族病史亦會提高風險,因此應依醫療建議進行適當篩檢。

檢查限制與治療方式

糞便潛血檢查是初步篩檢工具之一,陽性結果通常會安排進一步檢查以找出息肉或腫瘤來源。但在腸阻塞時,完成大腸鏡檢查可能受限,需要先處理阻塞或以手術方式處置病灶。

手術仍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常見方式包括開腹切除、腹腔鏡微創手術或單孔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傷口較小、恢復較快,但對於腸道嚴重阻塞或腹腔沾黏明顯的個案,開腹手術在執行切除與清淋巴節方面可能更為安全。術後視病理分期,醫師會討論是否需要輔助性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即使第三期大腸癌在接受外科切除後尚有進一步治療的選項,早期發現與治療仍能顯著影響預後。

篩檢建議與就醫時機

政府近年將篩檢年齡向下調整,納入較年輕族群的例行糞便潛血檢查作為普及性篩檢措施。糞便潛血檢查為初步偵測腸道出血或異常的工具,有助於早期發現可治療的病變。

若出現以下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 持續或加劇的腹痛
  • 長期便血或糞便型態改變
  • 突發無法排氣或排便並伴腹脹、嘔吐

醫師會依個人狀況決定進一步檢查與處置順序,必要時先以影像或手術處理阻塞,再安排病理評估與後續治療。

本專欄以病例串連臨床要點,提醒民眾注意大腸癌的常見警訊與可調整的生活型態因子,並強調篩檢在早期發現中的角色。遇到疑似腸阻塞或持續腸道症狀時,應儘速接受專業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重點回顧

案例提示腸阻塞可能是大腸癌首發訊號;透過規律篩檢與及早檢查可擴大治療選擇,但腸阻塞時檢查與治療時機可能受限,需優先處理緊急情況。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