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心理健康日背景下的研究顯示,常見建議傾向於要求「增加行動」,此一增益性偏誤在社交互動與人工智慧回應中普遍存在。本文說明該偏誤的概念、研究重點、對個人壓力的影響與實務應對方向,提供讀者判斷與取捨的資訊。
什麼是增益性建議
增益性建議指的是在提供協助或改善方案時,習慣性地建議「添加新行為或任務」,例如建議多做運動或增加日常待辦。研究者把這類偏誤稱為 additive advice 偏誤,並指出它在面對生活習慣、心理健康或自我改善議題時很常見。
研究發現與意涵
近期於學術期刊發表的綜合研究整合多項實驗並分析社群內容,發現人們對陌生人或自己提供建議時,較常傾向建議增加新行動而非減少有害行為。人工智慧系統在回應心理健康議題時也呈現類似模式,可能使這種偏誤被放大。
研究團隊提醒,若建議一再堆疊為更多任務,接收者可能因此感覺壓力增加,反而削弱心理資源與自我效能。
為何對自己會更傾向增加行動
專業人士指出,許多人對自己比對朋友更嚴格,常以「還要再做更多」作為努力的指標,反映自我慈悲不足。行為科學也提示,移除或簡化選項的思維容易被忽略,大家習慣尋找增加行為的解方而非減法策略。
面對建議時的實務考量
- 評估可行性:以個人的生活節奏與承受度判斷建議是否可持續執行。
- 納入減法選項:考慮刪減或減少有害行為,將「少做」視為合理方案之一。
- 觀察身心反應:留意睡眠、免疫、疲倦或情緒變化,若壓力或不適增加,應調整目標。
- 對AI回應保持距離:了解人工智慧可能反映普遍建議傾向,不代表個人最佳方案。
生活中如何平衡建議與心理負擔
在接收外界建議時,可以先把「什麼都不做」列為合法選項之一,給自己停頓與沉澱的空間。透過正念練習或心理教育,增進自我慈悲與評估能力,選擇與自身情況相符且可持續的改變,避免讓心理健康成為無止境的待辦清單。
採訪式整理與專家受訪指出,理解建議背後的偏誤、檢視建議的可行性,以及保持對自身身心警訊的敏感,是減少被建議淹沒並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做法。媒體與科技提供資訊時,也應注意平衡增益與減損選項,避免單一方向的建議成為新的負擔。
重點回顧
研究指出常見增益性建議多以增加行為為主,可能加重心理負擔。讀者可採取減法思維、評估建議可行性並留意身心警訊,避免將心理健康變成無止境的待辦事項。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