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幽門桿菌感染引發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臨床示警

2025-09-1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青少年幽門桿菌感染引發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臨床示警

本篇報導以青少年黑便與反覆嘔吐的臨床案例為起點,說明幽門桿菌感染在兒童與青少年時的常見症狀、檢查方法與治療原則,並提醒家長與照護者何時需緊急就醫與後續追蹤要點,協助判斷就醫時機與溝通重點。

病例摘要

一名青少年因黑便、嘔吐及臉色蒼白就醫,檢查發現嚴重貧血並曾接受輸血與支持性處置。病程中持續嘔吐並出現深色嘔吐物,血色素波動促使臨床團隊安排急診輸血與進一步評估。胃鏡檢查最後發現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經內視鏡止血處置後病情趨於穩定。

幽門桿菌與疾病風險

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為可在胃酸環境存活的螺旋狀細菌。感染後約有部分族群可能發展為消化性潰瘍;原始資料指出約10至20%的感染者有潰瘍風險,約1至2%的個案可能與胃癌風險相關。世界衛生組織亦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流行情況與傳播途徑

全球約半數人口曾感染幽門桿菌,兒童感染率受地區衛生與社會經濟條件影響較大。常見的傳播方式以口-口或糞-口途徑為主,可能與受污染的食物、水源或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有關。

兒童與青少年常見臨床表現

在兒童與青少年,幽門桿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常不典型。常見症狀包括慢性或反覆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與食慾減退。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消化性潰瘍併出血,表現為黑便、嘔血或貧血等,需要立即醫療評估。

何時應考慮進一步檢查或就醫

出現黑便、明顯嘔血、持續性嘔吐、無法解釋的疲倦或貧血等警訊,均屬需要儘速評估的情況。若患兒血色素下降或有生命徵象不穩,臨床上會優先進行支持性處理並安排影像或內視鏡檢查以確認出血來源。

診斷檢查選項

幽門桿菌的診斷可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方法。侵入性方法以胃鏡為主,可直接觀察胃與十二指腸黏膜並取樣做病理、培養或快速尿素酶檢測。非侵入性檢查包括碳13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查與血清抗體測試,臨床會依病情與年齡選擇適合的檢驗方式。

治療原則與追蹤重點

治療通常採三合一或四合一的藥物組合,包含質子幫浦抑制劑與抗生素,部分方案會加入鉍劑,療程多為7至14天。完整服藥與療程依醫師指示為要,治療後需安排確認根除的檢查並在必要時進行臨床追蹤,以降低潰瘍復發與長期風險。

臨床照護與家長指引

對家長與照護者而言,注意孩子是否出現持續腹痛、食慾改變、反覆嘔吐或黑便等症狀,並於出現警訊時尋求專業評估。治療期間與追蹤過程中,應與醫療團隊保持溝通,遵從檢查與用藥建議以利療效評估。

醫療觀察與提醒

幽門桿菌感染在多數兒童與青少年經適當治療後預後良好,但未治療或未確認根除者可能有慢性胃炎或潰瘍的風險。遇到出血或生命徵象不穩的情況,應優先進行急診處置與內視鏡評估,避免延誤可能的緊急處置時機。

重點回顧

本文以青少年消化道出血個案說明幽門桿菌可能導致的潰瘍併發症、常見檢查與藥物療程重點,提供家長判斷就醫時機與追蹤注意事項,但臨床細節應由醫師個別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