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率十年翻倍 制度缺口導致近半案例未被接住

2025-08-2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青少年自殺率十年翻倍 制度缺口導致近半案例未被接住

台灣15至24歲自殺率在十年間從每10萬人5.1人上升到11.9人,青少年自殺與自殺率攀升已成公共衛生警訊。本文盤點目前防治體系的五大缺口,探討早期辨識、醫療量能、跨部會銜接與數位環境風險等關鍵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調整方向。

青少年自殺與自殺率快速上升,政府與學界專家一致警示這是結構性的公共健康問題,而非單一個案。近年統計顯示,15~24歲族群自殺率在2014至2024年間明顯成長;同時有研究與通報資料指出,約有四成到五成的青少年在死亡或自傷前未接觸到任何校內外輔導或治療資源,顯示預防與接續支持環節存有重大斷層。

缺口1 心理健康教育檢測與早期介入不足

預防自殺的首要步驟是及早辨識心理困擾,但現有心理健康教育與篩檢工具對低齡學童的適用性不足,導致早期訊號被忽略。專家指出,成人版本的教育或平台若僅以注音或形式簡化,仍難引起幼童興趣或被正確理解,篩檢題項需依年齡調整,才能在學童健檢或校園健康檢查中有效識別風險。

可行方向

建議將簡式健康量表調整為孩童友善題型,並優先在具備專業評估能力的醫療場域或經過訓練的校園團隊推動,確保篩檢後能有實際的轉介與持續追蹤,避免篩檢成為標籤而非幫助。

缺口2 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人力與資源不足

兒少精神醫療的醫師與臨床資源長期匱乏,現有專科人力無法負擔逐年增加的需求。對需要長期治療的個案而言,門診等待與諮商次數限制常使治療中斷,降低介入成效。

可行方向

必須透過擴增兒少專責病房、增設青少年專門門診、活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善用科技輔助(如遠距心理諮詢與自助工具)來放大有限人力的效能。

缺口3 跨部會合作責任歸屬不清

兒少自殺防治牽涉教育、衛政、社政與司法等單位,然而在通報與後續資源銜接上仍常見推諉或分工不明的情形。事件通報後若沒有清楚的主責單位與個案管理機制,當事孩子可能在系統中反覆流轉,失去持續性的支持。

可行方向

建立單一個案管理人制或跨部會整合窗口,明確劃設責任與資源接續流程,確保無論是校園內或校園外發生的危機,都能有穩定的大人持續追蹤陪伴。

缺口4 缺乏死亡回顧與檢討機制

若沒有系統性的死亡回顧與案例檢討,從過往悲劇中學習與改善的機會將被錯失。每一宗兒少自殺事件往往牽涉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多重因素,完整回顧能釐清制度缺失、改善通報與介入流程。

可行方向

建議先從指標性個案推動跨部會的死因回溯程序,逐步建立標準化的檢討與改進機制,並將成果回饋至教育與衛生實務,強化預防策略。

缺口5 數位環境風險與網路防護不足

隨著青少年網路使用時間增加,數位環境已成重要心理風險來源。研究顯示,社群媒體上自殺相關內容的增加,可能帶來模仿效應或使自殺行為常態化;同時網路也提供了監測風險的新管道,可作為早期警示來源。

可行方向

需要在社群平台建立更有效的內容監測與通報機制,同時提升學校與家庭的數位素養教育,培養求助文化並讓青少年知道可信賴的支持渠道。

面對青少年自殺與自殺率持續攀升,單靠事後補救已難以有效降低風險。多位專家主張,防治策略應以「前移」為原則,從教育現場、社區醫療到數位治理全面補強缺口,並以持續的資源投入與跨域合作為基礎,才能降低未來發生率並接住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

關鍵詞

主要關鍵詞:青少年自殺、自殺率、自殺防治

次要關鍵詞:早期介入、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心理篩檢、數位環境、跨部會合作

相關語意詞彙: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商、死亡回顧、社會情緒學習、求助文化、醫療量能、社區心理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