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高對公共健康構成長期威脅,但臨床觀察顯示,青壯年因工作忙碌或健康意識不足,以及部分長者受交通與資訊限制,整體受檢率偏低。為強化早期偵測與介入,國民健康署調整成人預防保健政策並整合風險評估工具。
成人健康檢查對象與頻率
國民健康署將成年健康檢查年齡下修至30歲以上,檢查頻率依年齡分組如下:
- 30歲以上未滿40歲者:每5年一次
- 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每3年一次
- 65歲以上者:每年一次
檢查包含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並結合風險評估以利後續衛教與追蹤。
地方醫院與在地合作提升受檢動機
為提高民眾檢查意願,部分醫療院所與地方資源合作,採用在地文化或活動作為推廣方式。以南投某醫院為例,該院與在地廟宇合作,提供限量金幣與銀幣作為鼓勵,對象多為認為「沒問題不需檢查」的高齡居民。
過去推動成人預防保健成效有限,但與在地機構合作後,受檢人數成長了31%,因此計畫將合作擴展到五癌篩檢。
三高相關死亡負擔與政策調整目的
主管機關指出,三高不僅引發慢性病,也間接造成多項致死原因。去年因三高相關疾病死亡人數約為6萬人,約占整體死亡人數的3成。為減少疾病負擔,政策自今年起下修成人預防保健起始年齡至30歲,並強化風險評估與衛教諮詢,希望提升民眾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認知,並促進生活型態的調整。
風險評估平台與檢查結果整合
國健署表示,只要在其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科學算病館」填入個人健檢數據,即可估算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等五類慢性疾病的罹患風險。自今年起,該服務已納入成人預防保健結果,民眾在拿到檢查報告時即可一併取得風險評估資訊,便於醫療人員與個人做後續討論與衛教。
政策調整強調及早發現與多面向介入,期望透過普及化檢查與個人化風險回饋,降低三高帶來的長期健康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