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新型手術技術降低X光輻射危害 促進安全治療

2025-07-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房顫新型手術技術降低X光輻射危害 促進安全治療

心房顫動趨勢持續上升 需重視早期診斷與治療

隨著台灣進入人口高齡化的社會,心房顫動(房顫)在老年人群中的盛行率逐年攀升。根據近期本土研究,二十年前這個疾病的發病率約為1%,而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利用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去年發病率已上升至2%。預計到2050年,房顫的盛行率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到3%至4%,顯示這是一個值得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

房顫是老年族群中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不僅是造成中風和心臟衰竭的主要原因,也因為多數患者平日未有明顯不適症狀,造成疏於預防的風險。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尋求更安全、更有效的手術方案成為醫學界的重要目標。

傳統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手術醫療逐步普及

目前在房顫的臨床治療中,醫界仍以藥物控制為主要方案。然而,部分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且可能出現心悸、胸悶、疼痛及呼吸困難等副作用,此時手術治療成為必要選項。手術的主要目標是改善症狀並使心律恢復正常。

電刺激與電燒消融成為主流非藥物治療方案

現行非藥物的常見治療方式包括電擊整流與心導管電燒消融術。前者是利用體外電流刺激來暫時解除心律異常,主要應用於短期心律控制;而心導管電燒消融則是近年廣泛應用於治療房顫的標準手術。透過導管將不同能量形式的熱能傳導到心臟偏差區域,以消除心房的異常電路,達到心律穩定的效果。

傳統電燒手術的風險與輻射疑慮逐漸引起關注

以傳統電燒治療為例,手術過程中需大量使用X光來引導導管定位與操作。即使這種輻射輔助的方式具有高成功率,卻帶來患者與醫療人員長期的輻射暴露風險。研究統計,一場傳統電燒手術約相當於接受830次胸部X光照射。病情越複雜,曝光的輻射劑量也會隨之增加。長期累積的輻射危害,如癌症風險的疑慮開始受到重視。

醫療工作者亦不例外,醫生在超過三小時的手術中須穿著鉛衣,長期下來對骨骼肌肉的傷害不可忽視。這些因素促使醫療界探索更安全的技術方案以降低輻射暴露。

新興科技透過三維定位技術減少X光輻射危險

由於科技進步,三維立體定位技術逐漸應用於房顫消融手術中,以降低X光的使用量。結合心臟內超音波(內視鏡)技術的實時影像引導,不僅提高手術的精準性,也大幅減少輻射暴露問題。透過立體化的影像建模,醫師可以在不依賴大量X光的情況下,準確導航導管至心臟異常區域,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

心臟內超音波的應用與優勢

使用心臟內超音波導管,使醫師得以在術中清楚掌握心臟的結構,並根據實時影像調整手術策略。如同裝配「心臟GPS定位系統」,可精確導航導管,避免心臟破裂、食道損傷或膈神經傷害等併發症。同時,在突發緊急狀況時,醫師能迅速掌握情況,有效提昇安全性。此技術的加入,也使得手術期間的X光曝光大幅下降,醫生不再需穿著沉重的鉛衣,長期來看對自身健康也有莫大幫助。

未來前景與臨床應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的醫師指出,心臟內超音波導管已成為近期內科治療的重大新突破。不僅能在術前進行心臟功能全面評估,也能在術中即時追蹤血栓形成狀況,進一步增加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目前雖然心臟內超音波耗材屬於自費項目,但在健保範圍內仍能涵蓋大部分必要的醫療器材,大大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

醫療專家提醒,房顫即使沒有明顯症狀,其血栓風險仍需引起重視。若經專業團隊建議接受手術治療,儘快安排並積極配合,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