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腸道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大腸癌至今仍是本地癌症殺手的主要威脅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出超過1萬6千例大腸癌病例,平均每31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出此疾病。儘管早期察覺是預防腸癌的關鍵,但傳統的腸鏡檢查常因人眼判讀的限制,遺漏微小或扁平的病灶,增加了診斷風險。如今,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的輔助系統正逐漸走入臨床,提升檢查的準確性與效率。
大腸癌的預防與現行檢查挑戰
多數大腸癌病灶由腸道內的瘜肉演變而來,從形成到轉變為癌症大約需要8至10年的時間。由於早期瘜肉多無明顯症狀,病人若未進行定期檢查,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展為癌。因此,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成為降低病變發生的重要手段。然而,現有的大腸鏡檢查過度依賴醫師的經驗和肉眼能力,容易因腸道彎曲、視角限制或清腸不徹底等因素,造成微小或扁平瘜肉的遺漏,進而影響預防效果。
結合AI提升大腸鏡檢查準確率
為解決上述問題,醫界開始運用人工智慧協助瘜肉偵測,讓人機合作成為新的檢查標準之一。研究顯示,透過AI輔助的腸道影像分析,可以將腺瘤的偵測率提高約14%至30%,大大降低微小病灶被忽略的風險。這些系統大多採用窄頻影像技術(NBI)與AI辨識模塊結合,將內窺鏡的影像即時傳送至AI系統,快速標註出異常範圍。醫師僅需依據AI提示進行切除,大幅提高了早期治療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高精度AI系統的應用與臨床試驗
像是由國內研發的「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aetherAI Endo」,其正確率高達95.87%。該系統能準確辨識高難度的平扁瘜肉和凹陷型早期病灶,並已在多家醫院進行臨床測試,包括國泰醫院、台大醫院及其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與新光醫院等。這些研究證明,應用AI系統在大腸鏡篩檢中,不僅提升了病灶的偵測率,也幫助醫師在不增加不適的情況下,進行更具精確度的篩查工作。
國內多地醫療院所引進AI技術守護大腸健康
隨著技術成熟,許多本地醫療機構積極引進AI在大腸鏡篩查中的應用。由國泰醫院器官內科團隊收集並分析超過50萬張腸道影像資料,經由專業醫師與高難度病灶辨識專家的合作,打造出高效的AI腸道病灶偵測系統。此系統經過每秒可進行30張影像的快速辨識,能於篩查過程中即時標註出疑似瘜肉位置,大幅提升篩檢成效。多家診所已經導入此系統,以期在早期發現病變之餘,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守護民眾的健康安全。
未來展望:AI將成為大腸鏡檢查的重要工具
隨著人工智慧的持續進步與臨床驗證,未來AI將在本地醫療體系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結合影像辨識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診療精準度,也能減輕醫師的判讀負擔,進一步推動全民篩查的普及與早期診斷效率提升。專家指出,早期預警和及時介入是改善大腸癌存活率的關鍵,AI的加入無疑為此帶來嶄新契機。而就醫者則應更重視定期篩查,不讓微小病灶成為日後的致命隱患。
在未來的醫學進展中,科技的融合將持續淘汰傳統侷限,以數位化與智慧化為核心,為大腸健康掀開新篇章,提醒我們早期預防永遠是抗癌的最佳策略。只要結合科技,守護腸道健康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本篇旨在深入介紹大腸鏡AI系統的進展,期望讀者從中了解人工智慧如何在預防大腸癌中展現實用價值。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未來的篩查方式將更為智慧與準確,也期待這些新技術能惠及更多需要篩檢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