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微創手術在肺癌治療中的應用正逐漸取代傳統開胸大手術,成為外科界的一項重要突破。國內外的許多醫療團隊都在積極研究與推廣此類技術,以提升病患的康復品質與生活品質。特別是在台灣,台大醫院的專業團隊在微創胸腔手術的創新與發展方面走在國際前沿,吸引歐美醫師來台學習與交流。
傳統肺癌手術的限制與挑戰
過去,肺癌多在晚期發現,患者常需接受風險較高的開胸手術,手術過程繁雜且侵入性高。需使用雙管呼吸管這一較粗的管子,在手術中協助肺部短暫停止呼吸,容易造成氣管損傷,且術後併發症比例較高。術後患者通常需長時間住進加護病房,住院時間延長,甚至進行化療,身心皆受到較大折磨。
微創手術的崛起與技術革新
近十年來,微創胸腔外科手術迅速發展,配合早期肺癌的普遍發現,降低病患的手術風險,逐漸成為主流治療方式。醫學專家陳晉興指出,過去需要插入三管:呼吸管、胸管與尿管,但現今已經達到「無管手術」的階段,甚至發展出單孔內視鏡手術,以及醒著開刀或在無須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手術的新模式。台大醫院今年更在國際胸外科期刊上發表免插管微創手術的具體臨床研究,顯示其在安全性與有效性上的突破。
微創胸腔手術的優勢
微創手術不僅顯著減少麻醉用藥,保持較多肺功能,並能提升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台大醫院統計,目前超過九成的肺癌病例皆適用胸腔鏡手術,手術時間更短,並能在隔天快速出院。陳晉興團隊在2009年起,便專注於在經濟有限的偏遠地區推動成本較低的胸腔微創技術,讓更多患者受惠,實現「小傷口、大效果」的醫學目標。
臺大醫院胸腔外科的專業實踐與創新
陳晉興醫師認為,外科醫師的使命在於降低對患者的傷害,並不斷追求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方式。他不僅致力於微創手術的臨床實踐,更推動肺癌篩檢與空氣污染的公共衛生運動。由於早期肺癌缺乏明顯症狀,傳統X光檢查的敏感度不足,陳醫師建議高危險群可從40歲起每年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以便早期發現病變,提早進行有效治療。
醫療與公共衛生的結合
除了在臨床醫療上的突破,陳晉興亦關注空氣污染對呼吸道健康的影響。他主動推動肺部健康篩檢與空氣污染防治措施,並成立肺病防治基金會,期望透過實際行動改善國民的呼吸健康。事實上,2012年發現有多位醫師在健檢中確診肺癌,讓他深感空氣品質對肺癌預防的重要性,也進一步推動空氣污染治理。
專家教誨與醫患關係
陳晉興始終相信,良好的醫患關係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他用心與患者溝通,書寫專業的醫療手冊,讓患者在手術前能詳讀瞭解相關資訊,減少恐慌。更甚者,他將個人聯絡方式提供給患者,鼓勵彼此建立信任與長期關懷。他常以「恭喜」開始診療,每個患者都能找到值得欣慰的地方,傳遞積極正向的治療心態,激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
預防勝於治療強調篩檢的重要性
在早期肺癌篩檢方面,陳醫師指出,傳統X光的敏感度不足,導致很多早期病例被遺漏。相比之下,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能有效識別直徑不到0.3公分的微小病變,提升早期診斷率。尤其對於有家族史或長期吸菸者,建議從40歲開始每年做一次篩檢。空氣污染日益嚴重,民眾亦可於45歲起每兩到三年接受肺部篩檢,以守住肺部健康的防線。
台灣在肺癌微創手術的國際地位
台大醫院在微創胸腔手術領域的研究與實踐,不僅大幅降低患者的手術風險,也在國際上樹立了專業聲譽。專業醫師如徐紹勛、郭順文、林孟暐及陳克誠等都在肺癌手術上累積豐富經驗,共同推動台灣成為亞洲甚至世界肺癌微創手術的重要據點。在醫學界持續追求創新與突破的背景下,台灣的微創胸腔外科必將引領未來全球癌症治療的新趨勢。
正如醫界專家指出,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源自於對病患的深切體恤與不懈追求,更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更安全的微創治療方式,幫助病患重拾健康與希望。醫療的進步不僅是醫師的專業,更是全民對健康的共同守護與堅持。
來源說明:本篇專稿以醫療專家分析整合,關注肺癌微創手術及早期篩檢之重要性,促使讀者重視肺部健康。若欲了解更多相關醫療資訊,請參考專業醫療平台提供的資料或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