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全球核准的單株抗體新藥在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中顯示能降低腦內類澱粉蛋白沉積,專家提醒成效與適用範圍仍有不確定性,同時須考量檢查、風險監測與健保給付等實務議題。
國內外專家指出,近年出現的單株抗體新藥可針對腦內類澱粉蛋白進行清除,對於早期或輕度阿茲海默症的病人可能延緩認知退化的進程。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主任王嚴鋒表示,若在病情初期使用這類藥物,有機會延後病情惡化約4至5年,但療程成本高昂,實務推廣需審慎評估。
單株抗體新藥的機轉與適用
這類新藥的主要作用為促進清除導致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蛋白沉積,理論上可緩解導致神經退化的病理過程。目前核准的適應族群多為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者,且藥物效益通常在早期介入時較明顯。
使用前的檢查與篩選
多位臨床醫師強調,用藥前必須確認腦內是否存在類澱粉蛋白累積。常見的判定方式包括正子攝影或腦脊髓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如MRI亦用來排除大腦結構異常或多處微血管出血,避免增加出血風險。
療效、不良反應與監測重點
專家提醒,藥物可能帶來副作用,且部分不良反應一旦出現需立即處理或停藥。臨床上應建立用藥前後的追蹤機制,定期評估認知功能變化與影像學或生物標記的改變,以掌握療效與安全性。
費用與健保給付的考量
新藥一年療程費用在臨床現場引發關注,政策面亦需評估成本效益與長期成效。衛福部門與各國健康技術評估機構會以現有追蹤資料為基礎,審慎判斷是否納入健保或保險給付,因為現有研究時間有限,長期臨床效益仍待更完整資料支持。
適合治療的患者與臨床決策要點
臨床醫師表示,並非所有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都適合此類治療。必須透過嚴謹的診斷流程挑選合適族群,評估潛在風險、合併症與病程階段,並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期望值與可能的醫療負擔。
面對新療法的出現,醫療團隊、患者與決策機構需共同權衡臨床效益、安全性、經濟負擔與倫理議題。未來仍需更多長期追蹤與實務經驗來明確界定哪類病人能從單株抗體新藥中獲得實質利益。
重點回顧
單株抗體新藥能降低腦內類澱粉蛋白沉積並在早期阿茲海默症中可能延緩病程,但需以影像或腦脊髓液確認適應症,監測不良反應並評估高額費用與給付可行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