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鏡檢查已成為台灣預防大腸癌的關鍵篩檢工具。每年約有40萬人接受檢查,並在過程中發現息肉。醫療界普遍採用電燒熱切法進行息肉切除,但近期研究指出,這種傳統方法可能增加術後出血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對於如何安全有效地進行息肉切除,醫界正逐步建立科學證據,推動更新相關臨床指引。本文將解析熱切與冷切的醫學實證,並提供專業建議,協助醫療從業者與患者了解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台灣大腸鏡篩檢與息肉切除的現況
根據最新統計,50歲以上的男性約有30%需在大腸鏡中切除高風險腫瘤性息肉(亦稱腺瘤),女性則約兩成。糞便潛血篩檢陽性的患者中,有半數會在內視鏡檢查時發現息肉。儘管息肉切除屬於常見且操作相對簡單的手術,但術後仍存在延遲性出血的可能性,尤其在大於1公分的息肉,採用電燒熱切的傳統手法具有一定風險。
電燒與冷切操作的醫學證據分析
傳統觀點:電燒可燒乾血管,降低出血風險
早期醫學經驗曾認為,熱切能有效燒除血管,達到預防術後出血的目的。但台大醫院的臨床研究發現,事實相反:熱切操作反而可能在術後幾天引起傷口紅腫、滲血,增加出血風險。相比之下,冷切則像是一般割傷,雖然術中可能出血,但術後出血的機率更低,且多集中在手術後2天內,持續出血的情況較少見。
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冷切安全性較高
由台灣多家醫療機構共同施行的隨機臨床試驗,追蹤4,270例小於1公分的息肉切除,結果顯示:熱切引發嚴重延遲性出血的比率約為冷切的四倍(1.45%對0.37%)。而且,熱切出血多發生在手術後第九天才出現,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這項研究已於國際權威期刊正式刊載,為醫療臨床提供實證基礎,強調冷切在小息肉的安全性與效果優勢。
影響出血風險的解剖醫學基礎
大腸黏膜由多層組織堆疊而成,血管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層。電燒熱切時,容易傷及黏膜下血管,因而增加出血的可能性;而冷切則像普通割傷,只破壤最表層的黏膜層,較不易引起延遲性出血。專業醫師提醒,選擇合適的線圈大小及判斷息肉位置,是確保切除效果與安全性的關鍵因素。
臨床建議與實務操作準則
適應症與治療策略的調整
對於1公分以下小息肉,冷切操作已逐漸取代電燒熱切,成為較為安全的標準。若息肉根較粗,或位置特殊,不易用線圈切除,仍然需要電燒熱切,醫師需依照息肉形狀、大小、部位謹慎選擇最佳工具。此外,術中應避免過度施壓或次數過多的電燒,以降低組織破壞範圍,確保切除完整性。
術後照護與風險控管
一旦完成息肉切除,患者須留意術後3天內出血的徵象,如血便、頭暈、心悸等。醫師建議:
- 暫時停用抗凝血藥物:
- 避免提重物、劇烈運動或搭乘飛機:
- 留意排便的血色、形態變化:
適當的休息與觀察可有效降低出血與腸穿孔的機率。同時,嚴格評估患者是否因原有疾病需持續服藥,並根據個人狀況調整治療方案,實現既安全又有效的息肉切除結果。
未來趨勢與醫學展望
多中心的研究結果不僅將可能推動相關臨床守則修訂,更可能引導教科書內容的改寫。隨著證據累積,冷切日益成為小息肉的首選方式,不僅縮短手術時間,亦能顯著降低醫療成本,有助提昇患者的整體安全水準。醫界持續追蹤不同切除技術的長期效果,期望建立最科學、最安全的息肉治理模式,讓大腸鏡篩檢的價值能夠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