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空間遺傳學研究指出,臺灣南部以埃及斑蚊為主要病媒的登革熱爆發關聯,估算有效擴散距離約150公尺,結果支持以病例周圍約200公尺範圍進行病媒蚊監測與孳生源清除,對城市防治策略與跨區協調提出實證參考。
為何關注埃及斑蚊與登革熱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登革熱已在超過百個國家流行,每年感染人數可達上億人次。在臺灣,本土疫情多集中於南部地區,台南、高雄與屏東等縣市占多數病例,且以埃及斑蚊為主要傳播媒介。地方防疫與社區的孳生源管理因此成為疫情控制的關鍵。
研究方法與主要發現
研究團隊在南臺灣採集埃及斑蚊的卵並培育為成蚊,進行基因檢測,並結合近親間的地理距離以空間遺傳學方法推估蚊群的有效擴散機率分布。這種方法不同於傳統標放再捕法,能在較少干擾下估算在現地生態條件下的擴散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埃及斑蚊的有效擴散距離約為150公尺;在城市間如台南與高雄可觀察到族群分化,但在城市內地理距離與遺傳分化並無明顯相關。研究結果刊於學術期刊,為地方病媒蚊防治提供了分布與擴散行為的實證資料。
城市環境與蚊子移動的關係
研究指出,都市內高密度建築與狹窄街道能為埃及斑蚊提供遮蔽與潛在孳生地,並降低地形對其移動的阻力,反而可能促進短距離擴散。風向、土地使用型態與人工或自然障礙物同樣會影響蚊群的實際移動路徑與範圍。
對疾病防治策略的啟示
基於估算的有效擴散距離,研究支持現在常採取的病例周圍約200公尺範圍作為防治重點的做法,並強調跨行政區協調與資源整合的重要性。為提升防治成效,應結合積極的孳生源清除、社區動員與針對城市結構的因地制宜措施。
這項以基因與空間分析為基礎的研究,提供了理解病媒蚊在城市環境中移動與分布的重要線索,有助於地方衛生單位在有限資源下更精準配置管控行動。然而,實務執行仍需考量當地人群行為、天候變化與其他生態因子,並持續監測以驗證防治成效。
重點回顧
研究以基因與空間遺傳方法估算埃及斑蚊在南部城市的有效擴散約150公尺,對病例周圍200公尺防治策略提供實證支持,並提醒都市結構與跨區協調為執行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