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AI 醫生問診報導釐清 AI 醫院誤解

2025-09-1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中國 AI 醫生問診報導釐清 AI 醫院誤解

針對社群流傳的 AI 醫院影片與說法,本文說明事實查核結果與系統性差異,解釋 AI 醫生問診的功能、適用範圍與可能引發的誤解,協助讀者判讀報導內容並瞭解就醫時機。

流傳說法與查核重點

近期社群影片宣稱上海出現名為「治療立方」的 AI 醫院,內有 42 名 AI 醫生可看 300 多種疾病,並宣稱掛號費低廉。經檢視相關公開報導與企業說明,未發現存在該名稱的實體醫院,原始說法已被誇大或曲解。

查核關鍵包括影片來源、媒體報導與企業官網說明。多方資料指出,有關系統屬於線上 AI 醫療輔助平台,而非以機器人替代醫生的實體醫院。

系統本質與廠商說明

相關系統由一家新創公司開發,並由研究機構協助孵化。官方與媒體報導顯示系統在技術上設計為多角色用戶端,包括患者端、醫師端與醫院端,並強調在臨床測試或公測階段。

系統內建多位 AI 問診模型,標榜可覆蓋若干科別,用於初步蒐集病史、主訴與用藥資料,並協助分流或整理病歷。這類工具的目標通常是提升問診前資訊完整性與醫療流程效率,而非完全自主診療或取代執業醫師。

誤解原因與常見錯誤認知

誤解主要來自於報導或影片的字眼與視覺呈現,將「AI 協助的線上系統」表述為「AI 醫院」或「機器人醫生」,導致民眾以為存在以機器人或純 AI 提供完整臨床診療的實體醫療場所。

此外,商業化說法、未經證實的數據或片段化的畫面容易放大成自治或效率對比,忽略了臨床監督、測試階段及法規審查等環節。

對民眾的實務提醒與就醫契機

AI 問診工具在臨床前資訊蒐集上具輔助價值,但不能取代面對面醫師判斷。若出現急性或危及生命的症狀,例如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改變、突然肢體無力或劇烈疼痛,應立即就醫或求助急救服務。

  • 若使用線上問診平台,請留意平台是否屬於臨床測試階段與是否有醫師審核機制。
  • 對於慢性病或複雜症狀,仍建議由專科醫師面診並綜合檢查結果做評估。
  • 面對網路資訊,留意原始來源與是否有媒體或官方的進一步說明。

值得關注的制度與風險面向

AI 系統上線前通常需進行臨床測試、合規查驗與醫療流程整合。使用此類工具時的風險包括資料隱私、誤分流與過度簡化病情的可能性;因此,監管與醫療機構的實務驗證相當重要。

以現有公開資訊來看,所謂的 AI 醫院較接近以 AI 輔助的線上問診系統,而非由機器人擔任醫師的實體醫療單位。閱讀相關消息時,建議關注明確的官方或醫療機構說明,並在健康疑慮時尋求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重點回顧

社群流傳的 AI 醫院敘述被誇大;實際為以 AI 輔助的線上問診系統,能協助蒐集病史與分流,但仍需醫師審核,且尚在測試與部署階段,存在可用性與監管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