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行建,曾被譽為光電面板領域的先驅,體驗過肺癌後,他開始將注意力轉向空氣品質與環境保護。這位企業家用實際行動證明,改善空氣污染不僅是個人健康的事,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他的故事,彰顯如何從個人抗癌經歷轉而推動全民共治空氣污染的革命。
肺癌經歷催發對空氣品質的重視
新竹的早春,空氣中仍飄著微微的寒意。身為華人早期光電面板技術的研究者,段行建在抗癌之後,對空氣品質有了更深刻的體認。每次踏出門口,他都會使用空氣偵測器,測量PM2.5與PM10的濃度。他表示,家族中多人的肺癌經歷,讓他意識到與空氣污染密不可分的健康威脅。
癌症發生促使他採取行動
2017年,段行建在台大醫院確診肺癌,隨後進行手術切除腫瘤。這次經歷讓他深刻感受到空氣對癌症與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由於他本身氣喘敏感,他體驗到空污的危害,開始自我監測居住及工作環境的空氣品質。這種每天天一醒就要查看空氣指數的習慣,也成為促使他推動空氣淨化與環保工作的起點。
從個人習慣到企業環保革新
空氣監測成為日常
為了保護自己與家人,他改變生活方式,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停留。他堅信,空氣是每個人無法選擇的基本資源,空污的威脅在人們不經意間侵襲健康。因此,他每日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新竹和台南的空氣品質數據。若污染嚴重,他則會選擇搭乘高鐵、捷運或開車,盡量不與髒空氣直接接觸。
公司推行空氣改善措施
他作為企業家,認為員工的健康不能忽視。於是,他促使群創光電在竹南、台南的辦公室安裝高效能的微粒濾網(HEPA)過濾系統。經過嚴格測試,確保室內空氣質量遠優於室外大氣污染情況,讓員工能在清新的環境中專心工作。如今,群創光電的辦公環境,被譽為全台最乾淨的辦公區域之一。
面對全球空氣污染的挑戰與企業責任
全球每年因空氣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700萬,顯示空污問題的嚴重性。段行建強調,企業應該自我革新,率先降低工廠排放,並透過公開排放數據,強化環境透明與企業責任。他帶領群創投入每年逾1.8億元的設備升級,並與中山大學合作,以回收循環技術來降低空氣污染物排放,3年內已成功減少10%的廢氣排放量。
推動產業自我管理與社會參與
為了達成更大規模的空汙治理,段行建號召供應鏈合作,自主減排,並樂於分享技術與經驗。他相信,「只要產業龍頭帶頭,整體產業的環境意識與排放管控才能同步提升。」此外,他積極推動台灣的空污行動展覽與教育,讓更多民眾了解空污的健康風險,並藉由互動遊戲,喚醒全民對空氣品質的重視。
喚起社會共識與全民抗空污
段行建曾進入社區,呼籲降低空氣污染的危害。在高雄大林蒲地區,他形象生動地比喻:「如果要呼吸毒空氣,請來大林蒲,這裡比毒還毒。」這樣的話語,凸顯空污的嚴重性與普遍性。他協助拍攝《勿霾蒼穹》短片,透過台灣北中南地區的行動展覽,讓民眾認清空汙的威脅,並呼籲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淨化行動。
段行建的心願與未來展望
身為抗空污的企業推動者,他認為,只有全民攜手,才能共同踩出台灣的藍天。即使目前空氣污染難以完全根除,但逐步改善、公開透明、全民參與,將是台灣迎向空氣清新未來的關鍵。他相信,透過企業的力量與全民的意識提升,將能逐步擺脫空污的陰影,迎來美好的空氣環境。
。
段行建,雖然經歷肺癌的考驗,卻用堅定的行動證明:健康、環境與企業責任是當代不可或缺的三大課題。他的經歷不只是個人故事,更是一股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期待未來,更多企業與個人能以他為榜樣,共同守護我們的空氣與生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