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細懸浮微粒(PM2.5)已成為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根據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的空氣品質調查,臺灣高屏地區的 PM2.5 浓度普遍居高不下,象徵著空氣污染對民眾的健康可能造成持續威脅。由於PM2.5粒徑極小,其直徑僅約頭髮的1/28、沙子的1/35,能直接進入肺泡,並附著戴奧辛、重金屬等危險物質,增加多種肺部疾病的風險。
空污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醫學研究指出,空氣中的PM2.5污染已被列入肺癌發病的重要誘因之一。根據美國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每增加每立方米10微克(μg/m3)的PM2.5濃度,肺癌死亡率將增加約8%。此外,空污不僅提高肺癌的發病風險,也與心肺疾病與總體死亡率的增加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台灣,空氣污染泛濫成為民眾健康的潛在威脅。
肺癌與空氣污染的密切關聯揭示
肺癌普遍不具有傳染性 但有遺傳傾向
肺癌並非傳染病,患者可以與家人正常同住、共同生活。然而,當肺癌患者接受化療等免疫力低下的治療時,出現感冒或病毒感染的情況須格外注意,建議戴口罩並盡量避免與病人近距離接觸。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尚未確認某些基因會經由遺傳直接導致肺癌,但研究發現,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在肺腺癌的風險較高,顯示肺癌有一定的家族傾向,與基因變異、免疫功能等因素相關。
非吸菸者也有可能罹患肺癌原因多元
不少肺癌患者並非吸菸族,更少出入廚房油煙,但仍罹患肺癌。這反映出肺癌的成因相當複雜,包括基因突變、免疫力下降、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及有毒物質中。如台灣女性肺腺癌患者中,約九成不吸菸,顯示環境因素和遺傳要素在疾病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抽低焦油香菸的實驗也揭示,為滿足煙癮,吸吸者更用力吸食,導致有害物質在肺中的停留時間拉長,危害反而更大。
檢查與治療肺癌的相關醫學措施
對於肺癌患者而言,回診時進行血液檢查是重要的管理手段。血液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測試及癌症標記(如Cyfra 21-1、CEA等)能協助醫師掌握病情變化。雖然血液中的腫瘤標記變高不一定代表肺癌存在,但其數值的變動對於追蹤治療效果和預後有重要參考價值。若病情進展或腫瘤擴散,生存期亦會受到影響,小細胞癌生長速度快,生存時間較短,反之非小細胞癌則較為緩慢,部分患者在現代醫療的努力下,存活期明顯延長。
在治療不可逆時 何時考慮安寧療護
當肺癌進入末期或復發、轉移令人疑難時,醫師可能建議轉為安寧緩和醫療。這不代表放棄病人,而是旨在減輕痛苦、改善舒適度,協助他們度過最後時光。例如,藥物控制疼痛、提供心靈陪伴,避免侵入性療法如插管等,使患者能有更尊嚴、安詳的離世過程。提前與醫療團隊討論,明確病人的意願,能避免危急時因缺乏預立醫療決策而產生遺憾。
預防空氣污染帶來的肺癌風險 及健康建議
面對空氣污染的威脅,維持良好的呼吸健康尤為重要。建議減少戶外活動,使用空氣淨化器,避免在高峰時段大規模出行。平日應注意營養攝取,增強免疫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格控制吸菸。此外,定期接受肺部篩檢,尤其有家族史或長期接觸有害物質者,也能提前掌握健康狀況。只要保持警覺與防範,或許能在空污帶來的威脅中多一分保障。
空氣中的微粒污染正深刻影響著肺部健康,特別是在肺癌的預防與早期診斷方面。不僅要警醒空污的潛在危害,更要從日常生活中著手,積極改善空氣品質與提升個人健康素養,以對抗這個日益嚴峻的公共健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