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空氣汙染與不吸菸肺癌關聯逐步獲證實

2025-08-2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研究指出空氣汙染與不吸菸肺癌關聯逐步獲證實

肺癌持續為國內癌症死亡首位,近年不吸菸族群罹患肺癌的案例增加,引起醫療界重視。最新一篇刊於國際期刊的跨國研究,以全球多地不吸菸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為樣本,比對居住地空氣汙染與腫瘤基因突變情形,結果顯示居住地PM2.5年平均濃度越高,腫瘤中的基因突變數量越多,兩者呈現相關性。研究同時指出,二手菸、油煙及職業暴露等環境因素也可能提升風險。

跨國研究的主要發現

研究涵蓋多個地區的不吸菸肺癌樣本,分析腫瘤中的突變譜與可能的暴露來源,發現幾項值得關注的現象:

  • PM2.5等懸浮微粒與腫瘤突變負荷呈相關,提示長期空氣汙染可能與非吸菸者肺癌發生有關。
  • 在部分台灣樣本中,檢出一種與馬兜鈴酸暴露相關的基因突變特徵稱為 SBS22a,但在比較的香港樣本中未見該特徵。
  • 接觸二手菸的非吸菸者腫瘤突變數量有輕微增加,並觀察到端粒縮短情形,但其突變效應不及空氣汙染明顯。

專家觀點與臨床觀察

胸腔內科與胸腔外科臨床醫師指出,家族史代表綜合性風險,既包含遺傳因素,也反映共同生活環境的長期暴露,因此有三等親內肺癌史的民眾應提高警覺。專家亦提醒,吸菸(包含一手與二手菸)仍是西方等地主要的可預防危險因子,而PM2.5、油煙(如頻繁高溫油炸或大火快炒)及職業性化學物質等,亦是重要的外在風險來源。

篩檢與處置原則

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已被列入國內五癌篩檢項目之一,對於具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提供篩檢補助,並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臨床上並非所有肺部結節都需立即手術,醫師會綜合結節大小、位置與成長速度等因素判斷。舉例而言,若結節在一年內由0.3公分快速長大至0.6公分,雖然腫瘤仍小於0.8公分,仍可能被考慮採取外科處置或進一步診斷評估。

風險評估與個人行動建議

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醫師建議民眾應評估自身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例如家族史、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或職業性致癌因子、重度吸菸者或長期接觸油煙者),並依醫療專業建議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與適當的影像學篩檢。透過早期發現,能提高治療選項並改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