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能延緩病程的新藥問世,臨床逐步將藥物治療與認知訓練、社會處方等非藥物介入並行,文章說明治療模式、適用族群與何時應就醫評估。
治療模式的轉變與個案觀察
近年出現可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等新藥,使阿茲海默症的照護從單一藥物治療,逐漸走向藥物與非藥物介入並行的模式。臨床上會在符合影像及生物標記條件下,經醫師評估決定是否納入此類藥物治療,並規劃長期追蹤與配套的認知訓練。
臨床個案如何反映治療效應
一位長者在被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後,透過早期就醫與定期回診接受藥物注射與由護理人員協助的認知遊戲訓練,家屬觀察到日常功能與方向感較先前穩定。臨床團隊指出,這類個案顯示早期發現與多元介入有助於維持生活自理能力,但成效仍需以長期追蹤與嚴謹評估為基礎。
藥物適用與追蹤要點
此類新藥的使用通常有明確的適應與檢查流程,包含影像學與生物標記等檢測來確認病理機轉是否符合用藥條件。病人接受治療後需定期回診,以評估副作用、追蹤認知表現變化,並在臨床團隊的監測下調整後續照護計畫。
結合數位工具與認知訓練的實務做法
部分醫療團隊將回診施打藥物的時間視為介入機會,安排短時的認知訓練活動或遊戲,並使用App記錄每次訓練的表現指標,讓醫療人員、患者與家屬能即時看到變化。這類工具常涵蓋注意力、執行功能、工作記憶、視覺空間與語言等面向,設計上以短時且可重複的練習為主。
誰適合非藥物訓練
非藥物訓練不僅適用於已確診的患者,也可作為一般族群維持腦力的方式。對於注意力或短期記憶有退化傾向的中高齡者,規律進行認知挑戰、維持社交互動與生活規律,都是較為實際的自我照護做法。
社會處方箋與生活化介入
除了臨床內的藥物與訓練,部分地方衛生單位與醫療團隊推動社會處方箋,根據病人的興趣與能力推薦園藝、運動或懷舊等活動,目的是強化社交連結與日常節奏。此類計畫旨在將治療延伸到日常生活,協助長者維持參與感與自我效能。
何時應就醫評估
若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持續的記憶退化、方向感改變或日常功能衰退,建議儘速諮詢家庭醫師或神經科醫師進行初步評估。只有在醫師評估並完成必要檢查後,才能判斷是否適合進一步的影像、生物標記檢測或藥物治療。
現階段臨床工作強調整合式照護:在嚴謹的檢查與追蹤架構下,將藥物治療、短時認知訓練、數位工具與社會處方等多項措施結合,期望在早期介入時提供更完善的支持與生活品質維護。面對疾病,患者與家屬可與醫療團隊討論適切的評估與長期追蹤計畫,以務實的方式管理風險與功能變化。
重點回顧
新藥結合認知訓練與社會處方的整合照護,強調早期評估、影像與生物標記確認以及長期追蹤,能為患者提供多面向支持,但成效需靠持續監測與個別化規劃來判斷。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