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新藥上市引起關注醫師提醒病人掌握的五大重點

2025-07-0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阿茲海默新藥上市引起關注醫師提醒病人掌握的五大重點

阿茲海默症治療新藥的發展與醫學界的看法

2021年因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Aducanumab」(商品名Aduhelm),引發全球醫學界與產業的高度關注。這款抗體類新藥旨在清除大腦中的β-澱粉蛋白沉積,期望能有效延緩阿茲海默病的進程。儘管其療效存有一些爭議,醫師提醒,病人及家庭必須先理解相關醫療議題,才能做出明智的治療決策。

阿茲海默症患者掌握的五大治療重點

  1. 確認腦部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診斷是否需進行腦部檢查,包括腰椎穿刺測定腦脊髓液中類澱粉蛋白濃度,或利用PET掃描圖像確認腦中β-澱粉蛋白沉積,這是判定患者適用Aducanumab的必要前提。這部分的檢查費用約在8萬元新台幣左右,屬於必要的前置作業。
  2. 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和早期失智症患者:FDA核准的Aducanumab主要用於認知功能較輕的患者,例如認知量表(MMSE)得分大於24,且臨床失智評估(CDR)為0.5的病人群體。中重度的失智症患者暫時不建議使用,因為相關臨床試驗顯示療效有限且副作用風險較高。
  3. 治療方式與費用高昂:該藥需每月進行一次靜脈點滴注射,療程至少12個月,預估每年治療費用約156萬新台幣。治療期間可能出現腦水腫、發炎或微出血的副作用,因此需要定期進行腦部磁共振(MRI)追蹤,並根據醫囑調整療程或停藥。
  4. 治療程序較為複雜,需高額配合與追蹤:除了藥物本身,病人須接受多次腦部檢查,以監測副作用與療效。此外,治療過程中病人和家屬須高度合作,遵從醫囑進行追蹤與適時調整治療策略,才能確保安全與效果。
  5. 未來發展趨勢與多元治療方向:專家指出,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非常複雜,除了β-澱粉蛋白的控制外,還在研究調控神經發炎反應、Tau蛋白的異常聚集、促進神經傳導與神經保護等多個層面。未來的治療策略或將依照患者所屬疾病階段、基因特徵進行個別化組合,以提升治療成功率。

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與家屬認識新藥的五個核心點

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強調,Aducanumab是18年來第一款有潛力解決阿茲海默病病理根源的新藥,因而備受期待。不過,病人及家屬在追求新療法前,應該先了解以下五個重點,避免盲目期待或誤判:

  1. 確認腦部是否存在類澱粉蛋白沉積:需要用腰椎穿刺或PET掃描來判斷,這是決定是否適合用藥的基礎。
  2. 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和早期失智症:主要用於認知功能較輕的患者,嚴重失智症患者目前尚未適合使用。
  3. 預算與副作用考量:每年約156萬元的藥費,療程較長且可能伴隨腦水腫等副作用,治療計劃須非常謹慎規劃。
  4. 療程安排需醫療團隊密切追蹤:每3個月追蹤腦部變化,調整用藥劑量,病人與家屬必須配合長期的醫療安排。
  5. 持續追蹤,全面評估療效:藥物效果並非立即顯現,需持續追蹤照護,並評估療程的適用性與安全性。

台灣參與Aducanumab臨床試驗與未來展望

目前,台灣已有多家醫療機構參與Aducanumab的全球臨床試驗,並累積一定的經驗。專家指出,若藥物正式獲得台灣衛福部核准,預計仍需一年以上時間完成審核流程與臨床導入。現階段,建議失智症患者家屬在進行新藥治療前,應由專業醫護團隊協助評估,了解其適用條件與後續照護策略。

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是當今社會高齡化背景下的重要挑戰。醫療進展雖為患者帶來希望,但同時也伴隨著診斷、費用與安全等多方面議題。家屬與照顧者仍需理性看待新藥,並持續追蹤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為未來的照顧與治療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