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管署通報颱風後一個月內新增本土類鼻疽病例,並提示清理淹水與汙泥時的防護重點。本文說明通報概況、可能暴露場域、檢驗與地方應變,以及民眾在居家清理時的風險與預防要點,提供資訊型參考以利判斷就醫時機。
最新通報與流行概況
疾管署表示,樺加沙颱風後一個月內國內新增4例類鼻疽本土確診個案,其中高雄市占2例,台中市與屏東縣各1例。疾管署統計指出,今年累計本土類鼻疽病例已達68例,並有1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第三高。
相關疾病分布與比對
同時,疾管署並報告今年鉤端螺旋體病的累計病例,國內也有多起本土通報個案,分布在多個縣市。這些感染多與接觸被汙染的水或土壤有關,颱風或豪雨後的環境改變會提高潛在暴露風險。
類鼻疽的風險場域與族群
在洪水、積水或汙泥較多的環境,從事清理、修繕、農務或水域接觸的人群風險相對較高。尤其在淹水後清理家園或處理積水容器時,若未採取必要防護,接觸汙水或動物排泄物可能增加感染機會。
常見症狀與就醫時機
類鼻疽可能出現發燒、肌肉痛、頭痛或其他非特異性症狀。若在高風險暴露後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或其他異常反應,建議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有無接觸汙水或淹水環境,以利評估檢驗與處置需求。
檢驗能量與地方應變措施
為提升地方檢驗能量,疾管署持續輔導具檢驗能力的醫療院所加入地方檢驗網絡。花蓮地區除原有認可檢驗機構外,亦協助其他院所取得認可,期望加速檢驗通報與個案處理流程,強化地區防疫應變。
居家清理時的風險與防護要點
疾管署提醒民眾在清理淹水或汙泥時應注意基本防護並落實裝備要齊全、飲食要注意、清除孳生源三步驟。一般建議以能阻隔汙染的手套與長靴等物理防護為主,避免直接接觸疑似被污染的水或土壤,作業後應注意個人衛生與傷口保護。
- 穿戴合適的防護裝備以減少皮膚直接暴露
- 避免進食或吸菸於作業現場,清理後勤洗手與換洗衣物
- 清除積水容器,減少病媒蚊孳生以降低其他傳染病風險
地方衛生單位與民眾的配合方向
地方衛生機關在疫情監測、檢驗聯繫與風險溝通上扮演關鍵角色;民眾則可在颱風或豪雨後提高警覺,於清理工作前評估風險並採取基本防護。若對自身暴露情形或症狀有疑慮,應儘速向醫療機構諮詢,避免延誤就醫。
面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衛生挑戰,提升地方檢驗與通報能量、落實居家與社區的防護措施,將有助於及早發現與處理疑似個案。相關作為需結合公共衛生機構與民眾的共同注意與配合。
重點回顧
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確診增加,疾管署強化地方檢驗網絡並提醒清理淹水與汙泥時的基本防護措施,民眾須注意暴露後的症狀並及時就醫;檢驗量能與社區防護仍為未來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