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高齡者使用抗生素的風險與用藥原則,說明常見感染類型、藥物選擇考量與就醫時機,並提供實用的用藥注意事項,協助家屬與照護者降低藥品不良反應風險。
為何長者使用抗生素風險較高
隨著年齡增加,免疫功能會逐步改變,使感染在高齡者出現更嚴重的情形。原文統計顯示,2015年至2019年與抗生素相關的藥害救濟申請中,60歲以上占比接近47%,在藥品嚴重不良反應的通報資料中,抗生素也是引起高齡者不良反應的主要藥物之一。
長者常見的生理改變包括肝腎代謝功能下降,以及同時有多種慢性疾病或使用多種藥物(多重用藥)。這些因素都會增加藥物交互作用或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例如已報告的嚴重皮膚反應如史蒂文生氏症候群與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在高齡族群的風險顯著較高。
抗生素的選擇與處方考量
抗生素的處方需要綜合評估感染的可能病原、感染部位、細菌對藥物的感受性,以及個人的生理條件與合併用藥情形。醫師會依上述因素決定藥品種類、劑量與療程長短,並在必要時以檢驗結果或臨床反應調整用藥。
常見感染類型與預防要點
高齡者容易發生的細菌感染包括泌尿道感染與肺炎等。日常預防重點包括勤洗手、在流行期間或照護密集時配戴口罩,並留意早期非典型症狀,如原因不明的低燒、食慾不振、疲倦或意識改變,這些情形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判斷是否需用藥或進一步檢驗。
四大用藥注意事項
- 由醫師處方為原則:抗生素應由臨床醫師評估後開立,醫師會考量感染控制、抗藥性與個人風險等因素。
- 主動告知完整病史與用藥清單:就醫時應告知既往病史、肝腎功能、所有處方藥、非處方藥、中草藥與保健食品以及過敏史,協助醫師評估安全劑量與避免交互作用。
- 遵照醫囑完整療程:依醫師或藥師指示按時服藥並回診追蹤;不可自行停藥或改變療程,以免影響療效或增加抗藥性風險。
- 留意並立即回報不良反應:服藥期間應觀察身體變化,如出現皮疹、呼吸或意識改變、不明發燒或其他異常,應儘速聯繫處方醫師或藥師評估處置。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高齡者有持續或加重的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明顯意識改變、高燒不退或出現廣泛皮膚脫落與紅腫等嚴重症狀,應立即就醫。對於病情演變快或合併多重慢性疾病的長者,醫療團隊可能需要更密集的評估與監測。
在臨床與居家照護中,家屬與照護者的觀察與溝通扮演關鍵角色。提供完整的用藥與病史資訊、配合醫療追蹤,以及在用藥期間細心監測,都有助於降低藥品不良反應的風險,並提升治療安全性。針對高齡族群的藥物管理,應以預防性與監測性措施為主,使抗生素在必要時發揮效益而非增加負擔。
重點回顧
針對高齡者使用抗生素,重點在於由醫師評估處方、提供完整病史、遵從療程與密切監測不良反應;這能減少交互作用與嚴重藥害,但仍須警覺個人肝腎功能與多重用藥的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