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濫用如何破壞腸道健康並增大大腸癌風險

2025-07-2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抗生素濫用如何破壞腸道健康並增大大腸癌風險

近年的醫學研究指出,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進而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特別是從童年開始,就頻繁接觸濫用抗生素,或許正像是為腸道的健康打開了防護大門,使腸道更容易受到有害菌的侵害,甚至引發嚴重疾病如大腸癌。

抗生素對腸道菌相的影響及其健康風險

抗生素主要作用於殺滅或抑制細菌繁殖,但在此過程中,益生菌也可能受到破壞。腸道內菌相的平衡對於維持免疫力和消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長期濫用抗生素會破壞這一平衡,可能導致腸道屏障功能受損,促進致癌菌株的滋生。

腸道破壞與大腸癌的關聯性

現有科學證據顯示,腸道菌相失衡是大腸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腸內有害菌的過度增長會引起慢性發炎,產生多種促癌物質,加速腸道細胞的異常生長。此外,抗生素引起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下降,也可能削弱腸道自然的防禦機制,讓致癌變因更容易深入組織內部。

亞洲國家大腸癌與抗生素濫用的現象對比

台灣與韓國作為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雖然醫療水平逐年提高,但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依然普遍。韓國曾經以青壯年大腸癌發生率居亞洲之首,透過推行有效的篩檢措施,使得年輕族群的罹患率逐漸下降。然而,兩國在抗生素的使用習慣上都存在過度依賴的情況,讓腸道健康受到嚴重挑戰。

抗生素濫用與大腸癌高發的連結

專家指出,長期頻繁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在沒有醫師指示的情況下,會使腸道菌相長期受到破壞,這也是台灣與韓國腸癌年輕化趨勢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促進腸道菌相平衡,成為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重要策略之一。

預防腸道健康受損的策略與建議

為了降低抗生素對腸道的負面影響,民眾應慎重使用藥物,並且遵從醫師指示。多攝取富含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食品,如優酪乳、泡菜等,可幫助維持腸內菌群平衡。此外,均衡的飲食、適度運動和規律作息,也有助於強化腸道健康,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專家提醒:注重腸道健康與疾病預防

專業醫療意見強調,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維持微生物生態的穩定性,才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避免濫用抗生素,不僅是個人健康的保障,也可逐步改善國家整體的公共衛生水準,減少未來大腸癌的發病率。

腸道健康的維護,不僅關乎個人,也牽動整個社會的公共衛生議題。專業呼籲全民重視腸道菌相的平衡,讓預防大腸癌成為全民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