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食用深海魚可能導致砷暴露與腎功能受損

2025-09-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長期食用深海魚可能導致砷暴露與腎功能受損

本文報導臨床案例與專家提醒,說明深海魚如何成為砷暴露來源並可能影響腎功能,整理常見症狀、檢查與飲食調整原則,並說明何時應諮詢醫療人員。

案例概述與檢驗發現

臨床上出現一名長期每日食用深海魚的個案,該患者無菸酒習慣、飲食與作息看似規律,於健康檢查發現腎功能指數下降。進一步檢驗顯示尿中砷含量接近六倍的超標程度,臨床上被認為與長期砷暴露有關,停止大量攝取後並接受醫療評估,腎功能出現改善跡象。

砷的來源與潛在風險

砷是一種環境中常見的元素,可能透過受污染的地下水、某些海產品或來路不明的補充品進入人體。在食物鏈中,小型生物體的砷可被大型魚類累積,使特定深海魚、甲殼類與貝類成為較容易積累砷的來源之一。

長期且大量單一種類食物的攝取,會提高體內累積特定污染物的風險,因此飲食多樣化有助分散暴露來源。

臨床表現與篩檢要點

砷暴露的臨床表現依暴露方式與時間長短而異。急性大量暴露常伴隨明顯胃腸道症狀與全身性影響;慢性低劑量累積則多為緩慢且不易察覺的表現。

  • 可能出現的急性症狀:嚴重腹瀉、嘔吐、血便或急性病徵,需即刻就醫評估。
  • 可能出現的慢性表現:腎臟與肝功能異常、周邊神經症狀如手腳麻木或無力、皮膚與指甲改變等。
  • 檢查要點:當懷疑重金屬暴露時,醫師可能安排血液或尿液中重金屬濃度檢測與常規腎功能檢查,以評估暴露程度與器官受損情況。

日常預防與飲食調整建議

預防砷暴露的原則包括飲食均衡與來源多樣化,避免長期大量食用同一種海產或其他單一食品。選擇具有政府檢驗或合法來源的食品與補充品也有助降低風險。

飲食上多攝取新鮮蔬果以補充維生素與抗氧化物,並定期檢視飲用水與生活環境是否有污染可能。若健康檢查或篩檢發現重金屬偏高,宜由醫療專業人員協助評估生活型態與暴露來源,並討論後續追蹤或治療策略。

何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出現急性嚴重症狀如劇烈腹瀉、意識改變或明顯器官功能惡化時,應立即就醫。若在例行檢查發現腎功能異常或重金屬濃度超出常模,則建議儘早向醫師或臨床毒物專科諮詢,針對個人暴露情況進行調查與處理。

此案例提醒臨床與大眾注意:即便某些海產具營養價值,持續大量食用特定來源仍可能造成污染物累積並影響腎功能。定期檢查、飲食多樣化與檢視食材來源是降低風險的務實作法,任何疑慮宜由醫療團隊評估後再行處置。

重點回顧

案例指出深海魚可累積砷並影響腎功能,建議飲食多樣化、進行重金屬篩檢並檢視環境來源,必要時由醫師評估處理。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