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醫師採用脈衝場消融合併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治療,用於持續性心房顫動患者。說明治療原理、適應族群、術後追蹤與常見風險,並討論洗腎病人之治療考量與臨床追蹤重點。
一名51歲女性患者患有紅斑性狼瘡並長期洗腎,臨床上診斷為持續性心房顫動,接受藥物治療仍持續出現心悸並於近期發生小中風。醫師為其安排脈衝場消融合併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手術,術後追蹤顯示心律回復並減少症狀,個案經驗作為臨床討論的出發點。
什麼是心房顫動 與主要風險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臨床表現以心悸、胸悶或活動耐受度下降為主,亦可能無明顯症狀。心房顫動的主要隱憂包括心律控制不穩以及血栓形成導致中風的風險,後者多與左心房內的左心耳結構有關。
脈衝場消融技術如何作用
脈衝場消融是一種相對新穎的消融方式,透過高能量短時程的電場作用於心房組織,可改變細胞膜通透性以達到電隔離的效果。臨床上醫師指出此法處理時間較短,且在操作上設計以降低對鄰近結構如食道或膈神經的損害風險,但任何侵入性治療仍有並發症可能,需個別評估。
左心耳封堵的作用 與適用族群
左心耳是左心房內一個容易累積血栓的囊狀結構,有研究與臨床觀察指出約9成血栓源自此處。透過植入封堵裝置將左心耳隔離,可阻斷血栓進入血流的通路。本文所及臨床報告指出術後可降低高達8成中風風險,特別適合無法長期使用或耐受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或在抗凝期間仍發生中風者作為替代選項。
一站式手術的臨床考量
將脈衝場消融與左心耳封堵合併於同一次手術,可減少患者重複住院與麻醉次數,對於有多重合併症或手術風險需分階段處理的個案,可能帶來實務上的便利。臨床追蹤包括心律監測、封堵裝置位置評估以及並發症監控,文中個案術後五個月回診心律穩定,症狀改善,但長期效果與個別風險仍需專業評估與追蹤。
洗腎患者的特殊考量
洗腎患者在使用抗凝血藥物時常面臨療效與安全性限制,醫師因此在評估中會將出血風險與中風風險納入綜合考量。對於洗腎或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左心耳封堵在無法或不適合長期抗凝的情況下,成為應考慮的選項之一,但是否適合仍需由心臟科與腎臟科專業共同評估。
何時應諮詢醫療專業
若出現反覆心悸、呼吸困難、活動力下降或疑似中風徵兆,應儘速就醫並進行必要的評估。對接受過消融或封堵手術的患者,定期追蹤心律與裝置情況是維持安全的重要步驟。治療選擇需考量個人年齡、合併症、出血與中風風險,並由專業醫療團隊擬定個別化計畫。
本報導以臨床案例與醫師說明整理相關治療概念,提供讀者了解心房顫動一站式治療的原理與臨床應用重點,醫療決策仍應依賴專業評估與病人個別化需求來決定。
重點回顧
報導說明脈衝場消融與左心耳封堵合併的一站式治療,對持續性心房顫動患者可在單次程序中同時降低心律不整與血栓風險,對無法長期抗凝或洗腎患者具臨床吸引力;然而術後長期效果與個別併發症風險仍需專業評估與追蹤。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