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季兒童流感病例出現增加跡象,兒科臨床觀察指出發燒合併肌肉酸痛為重要提示;本文說明症狀判別要點、快篩與就醫時機,以及公費流感疫苗的最新採購與接種建議,供家長參考與風險判斷。
醫師臨床觀察與症狀提示
兒科臨床醫師觀察到近期就診的孩童中,流感病例數有上升趨勢。臨床上若出現突發高燒,並伴隨全身肌肉酸痛或極度疲倦,醫師建議應提高對流感的疑慮。
相對地,若只有輕微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沒有明顯全身酸痛或極度倦怠,較可能是其他病毒性感冒。臨床判斷會視症狀嚴重度與流行背景來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檢驗。
快篩檢驗與何時考慮就醫
快速抗原檢驗(快篩)是臨床常用的檢測工具,可在門診協助初步判定是否為流感病毒感染。但檢驗結果需與臨床症狀與流行狀況一併解讀。
- 若孩童出現高燒且全身肌肉酸痛或呼吸困難等警訊症狀,建議儘速就醫評估。
- 若症狀較輕微且能維持飲水與活動,可先以居家照護與觀察為主,必要時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 有班級或家庭內多人同時發病時,流行風險提高,臨床上採檢陽性率亦可能上升。
公費流感疫苗採購與變動
疾管機關公告公費流感疫苗自10月1日起開打,今年採購數量為約686萬多劑,並表示今年疫苗組成由原先的四價調整為新三價,移除B型Yamagata株作為成分之一。相關調整來源係基於國際監測資訊與疫苗株組成建議。
疾管署官員說明,因全球監測在近年未再發現自然流行的B型Yamagata株,持續使用該株作為疫苗成分可能帶來群體免疫與流行情況的複雜性,因此建議採購時優先考量現行監測資料所示的疫苗株組成。當年度採購數與去年相近,總經費約15億元;相關部門仍呼籲公費對象及早接種以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家長可以採取的日常防護措施
在校園與群聚環境中,維持良好手部衛生、適時遮掩咳嗽與保持環境通風,均為降低呼吸道感染傳播的基本做法。對於有慢性病或屬於重症風險族群的孩童,與醫師討論是否優先接種或採取額外防護措施尤為重要。
面對開學後流感可能增加的情況,家長應以症狀的整體表現為判斷依據,必要時透過快篩或醫療評估來確認,並依醫療專業人員建議採取後續照護與防疫措施,降低流感造成的影響。
重點回顧
近期兒科臨床顯示流感病例增加,發燒合併肌肉酸痛是重要警訊;快篩與臨床評估可協助判斷,公費疫苗自10月起開打並改為三價,建議高風險族群及早接種並注意就醫時機。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