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藥署抽驗手搖飲與冰品發現數家飲品腸桿菌不合格,本文說明檢驗結果、腸桿菌對健康的可能影響、日常衛生與何時就醫的參考指引,提供消費者辨識與預防要點。
稽查重點與檢驗結果說明
食藥署稽查市售現場調製的飲品與冰品,共查核 398 家業者並抽驗 430 件樣本,結果有 6 家業者檢出腸桿菌不合格。違規樣本包含進發家東門永康店、CoCo都可青島店、十盛古亭店、參參綠豆沙、旺旺冰城,以及大西洋冰城后庄店。檢驗顯示桃園參參綠豆沙樣本腸桿菌檢出 620 CFU/mL,食安標準為少於 10 CFU/mL,相當於超標約 62 倍。違規業者已被要求改善並進行複檢。
腸桿菌在食品衛生的意義
腸桿菌科細菌廣泛存在於水源、土壤與動物腸道,常被用作食品加工與環境衛生的指標。當檢出量超過標準,通常代表製程、器具或儲存環節可能有污染風險,應加強清潔、消毒與原料管理。
腸桿菌感染的常見症狀與風險族群
感染可能導致腹瀉、腹痛、嘔吐等腸胃不適。依侵襲型態不同,可出現下列臨床型態:
- 侵襲性大腸桿菌:可造成急性大腸炎,出現腹瀉或便中帶血等症狀。
- 產毒性大腸桿菌:類似霍亂症狀,會有水樣腹瀉與脫水,症狀持續數天至一週不等。
-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可能導致嚴重腹絞痛與血狀腹瀉,少數合併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等嚴重併發症,幼兒與免疫功能低下者風險較高。
遇到腸桿菌感染疑慮的處理原則
一般性的腸胃型感染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重點在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維持水分平衡。臨床上常建議避免使用止瀉藥,因為抑制腸蠕動可能延長毒素或病原體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增加併發症風險。若症狀持續加劇、出現高熱、血便、脫水或尿量顯著減少等情形,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消費者與業者可採取的預防措施
- 消費者選擇時注意該店製作環境是否整潔、作業人員是否遵守衛生措施,以及飲品是否使用適當保存方式。
- 業者應落實原料檢驗、器具清洗消毒及冰水等低溫保存管理,並建立清潔與溫度記錄。
- 在製程可能受污染的環節,如手部衛生、交叉污染預防與清潔頻率,皆應納入管控。
本次抽驗結果突顯製程衛生在現場調製飲品的關鍵性。消費者在選購與飲用時可參考上述衛生觀察要點,若出現疑似感染症狀,宜留意病程變化並及早尋求醫療建議。
重點回顧
抽驗發現多家現調飲品腸桿菌超標,代表製程或保存環節可能污染;消費者應注意衛生指標並在症狀加重時就醫,業者需強化清潔與保存管理。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