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觀察 生物製劑應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個案

2025-10-1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臨床觀察 生物製劑應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個案

本文報導醫療團隊以痰液與血液檢驗判讀嗜酸性發炎亞型,並結合肺功能與影像資料,探討生物製劑與肺復原介入在臨床個案中的應用情形,供醫療評估與病人自我照護參考。

一名71歲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近兩年分別感染新冠肺炎與流感後,出現持續呼吸喘,肺功能量測僅剩約44%。醫療團隊透過痰液與血液追蹤,發現嗜酸性白血球明顯升高,判斷此一患者之肺阻塞以嗜酸性發炎為主要特徵。個案在接受針對嗜酸性路徑的生物製劑治療後,臨床表現相對穩定,近期追蹤亦見肺功能檢查有改善的跡象,但此為單一臨床觀察,仍需個別評估與持續追蹤。

如何辨識嗜酸性發炎亞型

辨識呼吸道發炎的內在特徵可協助個別化用藥。臨床上常以痰液與血液檢體分析發炎細胞與生物標記,配合肺功能檢查與影像學資料,將疾病的內在特性與表現型整合判斷。傳統藥物包含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與類固醇對多數患者有幫助,但對嗜酸性或其他特殊亞型的患者,醫療團隊可能會考量生物製劑或其他精準醫療選項。

支氣管擴張症與肺復原計畫

另一個臨床案例為30歲患者長期受支氣管擴張症影響,痰液清除困難導致反覆咳嗽與感染。經完整評估後加入肺復原計畫,搭配氣道清潔技巧與日常復健訓練,患者回報痰量與咳嗽頻率下降,能較輕鬆進行日常生活。對於此類病人,治療通常包含感染控制、清痰措施、藥物治療與功能性訓練等多面向介入。

風險族群與就醫契機

慢性呼吸道疾病多見於長期吸菸者或有反覆感染病史者,全台估計有相當數量患者受影響。若出現持續性呼吸喘、痰量顯著增加、反覆急性惡化或生活功能下降,建議儘速就醫以利完整評估。臨床團隊常採跨科合作方式,整合感染科、胸腔、復健與影像等專業,針對個別病程設計治療策略。

臨床報導與實務經驗顯示,在明確診斷亞型並經過多面向評估後,部分患者可透過精準藥物與肺復原計畫得到病情穩定與功能改善的機會;然而治療回應會因個體差異而異,需在專業醫療團隊的監測下調整處置。

重點回顧

針對嗜酸性發炎的臨床個案顯示,結合痰液與血液檢驗可辨識亞型,並在多科協作下以生物製劑與肺復原介入改善症狀與肺功能,但效果依個體差異而異,仍需長期監測。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