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病例對照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自殺風險隨年齡下降,年輕族群與女性呈現較高相對風險。本文整理不同年齡的主要危險因子、常見警訊與臨床與照護的實務重點,供衛教與醫療人員參考。
研究重點與觀察結果
一項以健保資料與死亡登記為基礎的巢式病例對照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整體自殺風險高於一般族群,且隨年齡呈下降趨勢。研究指出,30歲以下患者自殺死亡標準化比率(SMR)最高,報告值為47.0;60歲以上族群仍高於一般人口但相對降低,報告值為9.5。
研究亦發現30歲以下女性的自殺相對風險特別高,該族群的SMR報告值達76.8。資料顯示自殺發生前三個月內出現憂鬱發作的比例顯著上升,提示憂鬱症狀在自殺事件的近程過程中具有關鍵性。
不同年齡的高風險因子
研究強調各年齡階段伴隨不同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壓力,常見的高風險因子可依年齡分類如下。
- 年輕族群(30歲以下)會合併較高的藥物與酒精使用率,且失業或工作不穩定與自殺風險相關。
- 40歲以下族群觀察到非特定心臟疾病與自殺風險增加的關聯,表明身體疾病與精神風險之間存在交互影響。
- 中年期(50至59歲)若合併肺部感染如肺炎,研究指出可能提升自殺風險,需留意急性身體疾病的影響。
- 高齡族群(60歲以上)以焦慮障礙為最顯著的自殺危險因子,情緒症狀的識別與處理尤為重要。
自殺前的警訊與短期風險指標
研究強調自殺行為前期憂鬱發作比例上升,是一個重要的短期警訊。臨床上應特別留意情緒惡化、睡眠與食慾改變、社交退縮、明確或隱含的自殺意念,以及物質使用的惡化等變化。
對於有自殺風險的患者,近三個月內病情變動、藥物或酒精濫用、失業或重大生活事件等都可能提示須加強監測與介入。
臨床評估與日常照護要點
在治療躁鬱症時,應採取整合的評估方式,除了精神症狀外,也需評估身體健康、物質使用與社會支持等面向。若患者近期出現憂鬱惡化或功能顯著下降,應提高追蹤頻率並評估是否需要跨專科協作。
- 系統性評估情緒波動與自殺風險因子,並記錄近期病情變化以掌握短期風險。
- 針對合併物質使用或失業的年輕患者,考量社會資源與心理社會介入以減少危險因子。
- 中老年患者要兼顧慢性病與感染等身體狀況,並注意焦慮或憂鬱的非典型表現。
何時應尋求專業協助
若出現持續的自殺意念、計畫或行為,或短期內情緒顯著惡化且伴隨功能喪失,應立即尋求具資格的醫療或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協助。家屬與照顧者若察覺個案有言語或行為上的警訊,應主動聯繫醫療團隊以進行風險評估與後續安排。
這類大型資料庫研究提供了不同年齡層自殺風險的觀察性證據,提醒臨床與公共衛生在設計預防策略時需考量年齡分層與多面向的風險因素。面對躁鬱症患者,整合身體健康、物質使用與社會支持的照護模式,有助於發現高風險個案並提高早期介入的機會。
重點回顧
研究指出躁鬱症患者自殺相對風險隨年齡下降,年輕女性與有物質使用或失業者風險較高;臨床應結合情緒、身體與社會面向進行監測與介入,但資料解釋仍受限於觀察性研究設計。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