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中國廣州醫科大學與濟南大學的研究團隊報告指出,透過煮沸與簡單過濾的程序,可以在實驗條件下顯著降低飲用水中的奈米/塑膠微粒(NMPs)含量。研究指出,實際去除效率會受水質特性影響,但在某些情況下可達到高幅度的減少。
研究方法與主要發現
研究人員以軟水與硬水為對象進行比較,將水樣加熱至沸騰並搭配常見的過濾處理,評估奈米與塑膠微粒的去除情形。結果顯示,整體去除率視水的硬度而異,在部分情況下能去除高達90%的塑膠微粒;在軟水樣本中,單靠煮沸也能去除約四分之一的塑膠微粒。此外,研究發現常見的廚房設備即可完成此類處理,具有實務可行性。
硬水與軟水的差異
團隊指出,硬水在加熱時會促成水垢生成,主要為碳酸鈣沉澱,這些沉澱可將塑膠碎片或奈米顆粒俘獲,增加隨後以過濾法去除的效率。相對地,軟水中水垢生成較少,因此僅靠加熱去除的比例較低,但結合過濾仍可移除附著於沉澱物上的微粒。
對日常飲用水處理的意涵
研究團隊認為,煮沸飲用水並搭配簡易過濾,可能成為一項可行的長期作法以降低個人接觸塑膠微粒的風險,尤其在無法取得更複雜處理設備的情況下。不過,研究也強調處理效果受水質與操作方式影響,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能達到相同的去除率。
研究限制與後續方向
研究者指出,目前仍需更多實驗與流行病學研究來釐清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以及不同處理程序在多種實際供水條件下的穩定性。儘管初步結果顯示有減少暴露的潛力,但尚無證據可完全代表所有社區或水源的情況。
雖然仍需更多研究來評估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但這一發現無疑為減少塑膠微粒污染帶來了新的希望。
整體而言,此項研究提供了以低成本方法降低飲用水中部分塑膠微粒暴露的實驗證據,但在推廣為公共衛生建議之前,仍需累積更多跨情境的科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