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即使飲食控制仍難以減重,專家指出長期不當節食會讓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必須透過飲食與運動的結合來改善代謝功能,達到更穩定的減脂效果與體重維持。
現代生活中,感覺「少吃也會胖」的經驗常見。專家指出,長期錯誤或過度限制的飲食方式,可能使身體降低基礎代謝以維持能量平衡,形成所謂的節能應答,這會讓單靠少吃難以長期維持體重。想要更有效且持久地減重,應以恢復和優化代謝為目標,避免過度節食帶來的反效果。
為何節食後容易復胖
短期大幅度減少熱量會降低代謝率,同時可能伴隨肌肉流失。肌肉量下降會進一步降低每日能量消耗,當恢復正常飲食時,身體更容易將能量儲存為脂肪。此外,反覆的嚴格節食也可能改變荷爾蒙與飢餓信號,使飲食控制愈發困難。
三大策略提高代謝
足量且品質良好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維持和修復肌肉的重要營養素,也會提高食物的熱效應,進食蛋白質時消化過程會消耗較多能量。建議以個人情況為基礎調整蛋白質攝取量,常見建議落在每公斤體重約1.2至1.5克,並選擇優質來源如雞胸肉、豆製品、魚、蛋與希臘優格等,以協助維持肌肉量與提高代謝效率。
有計畫的阻力訓練
肌肉組織在安靜狀態下也會消耗能量,因此增加肌肉量有助提升基礎代謝。建議每週安排至少2至3次的阻力訓練,重點放在多關節動作例如深蹲、硬舉與臥推等,並逐步增加負荷或次數,以促進肌力與肌肉耐力的提升。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以促進脂肪代謝
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會使脂肪較容易堆積,影響減脂效果。可透過飲食調整改善,包括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選擇富含Omega-3的食物,以及以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為主,如糙米與地瓜等。若有血糖代謝或胰島素相關疑慮,建議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並安排適當檢查以評估個人狀況。
實務建議與就醫時機
- 避免長期極低熱量飲食,應以足量蛋白質與漸進式阻力訓練為主軸。
- 將飲食與運動視為長期生活型態調整,循序漸進、可持續的改變較能維持效果。
- 若伴隨顯著疲倦、不明原因體重變化或懷疑代謝疾患,建議諮詢醫師並檢查血糖與代謝相關指標。
將提高代謝作為減重策略的核心,有助於從根本改善能量平衡,而非僅依賴短期的熱量限制。實務上,結合足量蛋白質、有規劃的阻力訓練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飲食習慣,能為體重管理提供更穩健的基礎。如需個別化建議,建議向合格的營養師或醫療專業人員諮詢。
重點回顧
要穩健減重應以恢復代謝為目標,重點包含足量蛋白質、規律阻力訓練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並於需要時諮詢專業檢查。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