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藥署公布邊境抽驗結果,一批美國進口春麥檢出赭麴毒素A超過法定限值,相關貨品須退運或銷毀,並針對同批進口業者提高抽驗比例以強化風險控管。
檢驗結果與主管機關處置
邊境檢驗發現,一批以散裝貨輪運送的美國春麥在其中一個船艙檢出赭麴毒素A濃度為7 μg/kg,超過麥類原料在衛生標準中規定的5 μg/kg上限。該船艙所載產品合計約1228公噸,來自同一製造商並由10家不同業者進口。
主管機關表示,檢出不合格的批次須全數退運或銷毀,並將針對上述10家業者將邊境抽驗頻率由原本的一般抽批(約2%至10%)調整為加強抽批(約20%至50%),以降低類似風險再發生的機率。
其他非合格輸入品項與處置情形
另有生活器具與包材的輸入檢驗不合格案例。一批自中國大陸輸入的某品牌聚丙烯砧板經4%醋酸、60℃、30分鐘溶出試驗後,蒸發殘渣值分別為46 ppm、52 ppm、51 ppm,超出聚丙烯類蒸發殘渣標準30 ppm,相關貨物亦須退運或銷毀,數量超過三萬公斤。
此外,自日本進口的一批紙模在4%醋酸、95℃、30分鐘試驗後,蒸發殘渣值達122 ppm,同樣超標,亦要求退運或銷毀。針對這些進口商,邊境抽驗頻率亦已自一般抽批調升為加強抽批。
赭麴毒素A的來源與健康風險
赭麴毒素A為某些麴黴菌與青黴菌所產生的真菌毒素,常見於穀物或咖啡豆等植物性原料。食藥署在食品安全通報中指出,長期或大量暴露於赭麴毒素A可能對腎臟造成影響,包括腎功能異常及腎小管損傷等病理改變。
該毒素的風險與原料受潮、儲存不當或加工過程控制不良等因素有關。監管重點通常包括原料檢驗、供應鏈管理與邊境把關,以減少含毒原料進入食用或接觸性產品的機會。
消費者與業者應注意的要點
- 消費者購買穀物或相關產品時,可留意包裝標示與來源資訊,對來源不明或保存狀況可疑的產品保持警覺。
- 業者應強化供應商管理、進口文件與檢驗紀錄,並在原料驗收與倉儲管理上落實防潮防霉措施。
- 對於已公開的邊境不合格事件,消費者若有健康疑慮或出現不適,建議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而非自行判斷或延誤就醫。
主管機關持續以抽驗、退運或銷毀等行政措施維護食品與器具安全,同時透過提高針對特定供應鏈的抽驗比例來加強早期風險偵測。後續將觀察供應鏈改善情形與檢驗結果變化,以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管制措施。
重點回顧
本次邊境檢驗發現美國進口春麥及部分生活器具溶出或殘留超標,主管機關要求退運或銷毀並提高相關業者抽驗比例,強化供應鏈監控避免再發。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