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最新邊境檢驗結果,多種來自不同國家的進口水果與蔬菜檢出農藥殘留超標,均依規命令業者退運或銷毀。本文整理檢出項目與處理方式,說明邊境把關機制與民眾可關注的食品安全要點,供消費決策與風險意識參考。
檢驗發現的農藥殘留與處理情形
食藥署公布,多批進口商品經邊境抽驗後,發現農藥殘留超出我國規定標準,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辦理退運或銷毀,未進入國內市場。下列為公告中列示的主要檢出項目與處置情形:
- 來自澳洲的三批鮮茂谷柑,檢出芬普尼0.006ppm、勃激素A3 0.02ppm、芬普尼0.004ppm,不符第15條第1項第5款規定,共4萬4775公斤,已辦理退運或銷毀。
- 印尼輸入的豌豆苗,檢出待克利0.58ppm,不符規定,共880公斤,已辦理退運或銷毀。
- 澳大利亞出口的鮮柳橙,檢出勃激素A3 0.05ppm,不符規定,共2萬412公斤,已退運或銷毀。
- 泰國輸入的黑木耳,檢出畢芬寧0.29ppm,不符規定,共1575公斤,已退運或銷毀。
- 韓國輸入的鮮葡萄,檢出賽派芬0.02ppm,不符規定,共5058公斤,已退運或銷毀。
- 韓國輸入的鮮蜜瓜,檢出克福隆0.03ppm、依芬寧0.17ppm、Pyrifluquinazon 0.09ppm、歐西比0.03ppm及歐索林酸0.07ppm,不符規定,共6400公斤,已退運或銷毀。
邊境檢驗與通關規範
食藥署表示,邊境查驗是把關輸入食品的重要程序。只有經抽驗且符合國內農藥殘留標準的產品,才可通關進入國內市場;檢驗結果不符合標準者,依法命業者辦理退運或銷毀,不得放行通關。
此一機制旨在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並維護消費者權益與公共衛生安全。相關檢驗項目與標準依既有法規辦理,檢驗發現即採行政處置,以防止不合格產品流入流通體系。
民眾可關注的食品安全要點
消費者可留意商品來源與包裝標示,購買時選擇信譽良好的通路。對於蔬果類食品,保持清潔、適當清洗與妥善保存,能降低部分外來殘留物或汙染的風險,但不應視為可替代行政檢驗或合規把關。
若對某件商品有疑慮,建議保留購買證明並向地方主管機關或食藥署查詢,不建議自行依感覺或未經驗證的資訊判定安全性,必要時依官方公告或檢驗結果作為處理依據。
本報導以邊境檢驗公告為依據,整理檢出項目與行政處理程序,目的是提高食品安全資訊透明度與公眾風險意識;面對食安議題,建議持續關注主管機關公布的最新檢驗結果與指引,以利做出更安全的消費決策。
重點回顧
食藥署邊境抽驗發現多種進口水果與蔬菜農藥殘留超標,涉案商品均已退運或銷毀;本文整理檢出項目、處置依據與消費者的風險注意事項,並提醒以官方檢驗結果為準。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