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高齡個案出現短期內記憶退化與步態遲緩,經影像檢查確定為大腦動靜脈畸形。本文說明此類腦血管病變如何模仿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見檢查方法與治療考量,並提醒家屬注意就醫時機以維持長者生活品質。
個案經過與臨床表現
一位85歲長者原本生活自理,數月內出現記憶明顯退化、走路變慢,甚至一度需臥輪椅協助。最初曾以為是巴金森氏症或一般退化性疾病,但治療回應不佳,後續透過核磁共振與血管攝影檢查,發現病因為大腦動靜脈畸形。介入治療後,步態與認知有顯著改善,並安排定期影像追蹤。
腦血管病變與巴金森的診斷挑戰
腦血管病變在臨床上可能出現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或肌僵硬等症狀,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有重疊表現,容易造成診斷混淆。若病程進展速度異常快速或臨床表現不典型,應提高警覺,考慮以影像檢查排查可逆或其他病因。
檢查方法與治療考量
釐清病因常依賴影像檢查,包括核磁共振與血管攝影等,以觀察血管結構與異常血流。對於確認存在的大腦動靜脈畸形,臨床上可採導管栓塞術等介入方式降低異常血流,減少對腦組織的持續壓迫或出血風險。治療後仍需長期影像追蹤,評估栓塞效果與血管變化。
日常照護與何時就醫
年長者出現一般性的記憶或行動力下降常與年齡相關,但若變化快速、伴隨步態顯著改變或生活功能短時間內衰退,應儘速安排專科評估。照護者可留意認知、情緒與行為改變,以及新發或惡化的運動問題,必要時轉介神經內科或神經影像檢查,避免延誤可處置的病因。
本案提醒臨床與家庭照護者,在判斷長者落差性的功能退化時,除了考量常見退化性疾病,也應評估是否存在腦血管或結構性病變,適時以影像協助診斷並與專業團隊討論治療與追蹤計畫,以維持長者的生活品質。
重點回顧
長者若在短期內出現認知與步態快速惡化,需排查大腦動靜脈畸形等可治療的血管性原因;影像檢查與介入栓塞可改善症狀,但術後仍需長期追蹤與跨科團隊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