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動靜脈畸形可模仿巴金森氏症 臨床辨識與就醫時機

2025-10-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大腦動靜脈畸形可模仿巴金森氏症 臨床辨識與就醫時機

本文說明大腦動靜脈畸形在長者出現動作遲緩或記憶退化時,如何被誤認為巴金森氏症。整理可用的影像檢查、常見介入選項、臨床提示與何時就醫的要點,協助家屬觀察與與醫療團隊溝通以利診斷與追蹤。

個案情境與臨床提示

臨床上曾見一名八旬長者,原本活動與認知狀態良好,但在數月內出現記憶退化、走路變慢甚至須以輪椅輔助。初步懷疑巴金森氏症,但進一步檢查發現病因為大腦動靜脈畸形,接受導管栓塞術後一個月內步態與認知均有改善,並持續回診影像追蹤。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什麼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異常,因微血管發育不全或缺失,使高壓動脈血直接流入靜脈,可能造成局部腦壓改變與腦細胞功能受損。此類病變相對罕見,文獻指出全球盛行率低於0.01%。當畸形壓迫不同腦區時,會出現對應的行為、認知或運動症狀。

為何會被誤認為巴金森氏症

部分大腦血管病變影響基底核與運動迴路,臨床表現可能包括動作遲緩、步態不穩、肢體僵硬或顫抖,與巴金森氏症的症狀相似。若症狀在短期內迅速惡化或出現非典型表現,便應警覺可能存在其他可逆或可介入的病因,而非單純退化性疾病。

常見檢查與介入選項

針對疑似腦血管病變的患者,臨床上常用的影像檢查包括腦部超音波、核磁共振影像及血管攝影,以評估血管構造與血流情況。若確認異常血管形成,介入選項可能包含導管栓塞術以阻斷病灶血流,術後通常需要長期影像追蹤,評估栓塞完整性與復發風險。

日常觀察與就醫時機

  • 家屬可留意長者是否出現行為或性格改變、記憶力下降、說話或理解困難、步態改變或動作遲緩。
  • 若症狀出現速度異常快速或伴隨新的神經症狀,應主動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是否安排影像評估。
  • 早期辨識可能改變診療方向,減少延誤介入的風險,但具體檢查與處置仍需由專科醫師評估決定。

隨著年齡增長,神經功能變化常見但原因多元。面對運動或認知退化的個案,臨床上應以全面評估為原則,考量血管性或其他可治療的病因,並與影像科及神經專科協調診斷與追蹤,以利制定適當的後續處置與照護安排。

重點回顧

大腦動靜脈畸形可在長者出現運動與認知變化時模仿巴金森氏症,需以影像檢查及專科評估釐清病因,介入治療與長期追蹤可能改變臨床走向但仍有風險與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