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項研究與臨床觀察指出,省略早餐與晚餐過晚可能會影響餐後血糖穩定性。內分泌代謝醫師指出,與其說是單一餐次效應,不如把用餐時點放在晝夜節律的脈絡來看,整體趨勢顯示血糖代謝能力越早越好。
研究設計與受試者
研究招募9名健康年輕男性,年齡介於19至24歲,將受試者分為兩組進行比較,一組照三餐進食,另一組省略早餐。兩組所攝取的餐點種類相同,唯一差異在於吃早餐組每日多一餐,導致其全天熱量與碳水化合物攝取約高出50%。
用餐期間的血糖監測情形
研究在用餐期間持續監測血糖變化,結果顯示即便早餐組整日攝取較多熱量,其餐後血糖曲線反而較為平緩;相對地,不吃早餐者在後續餐次出現較明顯的血糖上升。
研究發現的可能機制
研究者與臨床醫師提出兩項主要解釋。其一是所謂的第2餐效應,即第一餐對後續餐次的血糖反應具有調節作用;其二涉及晝夜節律,人體對葡萄糖的處理能力隨時間變化,傾向在較早時段表現較佳。因此,太晚進食晚餐也被發現會增加血糖波動。
營養專業觀點與進食時機原則
臨床營養師針對三餐時機提出要點,強調時序對代謝風險的關聯性,包括:
- 不要省略早餐,長期省略可能增加膽固醇及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風險。
- 午餐建議較早進食,盡量在下午3點前完成,晚進食可能降低葡萄糖耐受性。
- 晚餐進食時間與褪黑激素濃度相關,建議與睡眠間隔至少2小時,避免太晚進食以免影響葡萄糖代謝。
整體而言,研究與專業意見均指向進食時點與晝夜節律的關係,提醒在評估血糖管理時應將用餐時間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