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術後後遺症常成為患者日常生活的主要負擔。本報導整理一例臨床復健介入的過程與成效,說明個別化復健在改善功能障礙與提升生活品質上的角色。
個案概述
個案為67歲女性,十多年前因胸部疼痛求診,檢查確診早期乳癌並接受手術切除腫瘤。術後陸續出現手臂腫脹、肩關節活動受限及肌力下降,影響如梳頭、穿衣及料理等日常生活動作。經由復健科團隊評估後,制訂個別化治療計畫並實施密集復健療程。
復健評估與介入項目
復健團隊依循臨床指引進行功能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實施下列介入措施以改善症狀與功能限制。
關節活動訓練
- 透過主動與被動活動範圍訓練,改善肩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支援日常上舉、伸展等動作。
肌力強化訓練
- 針對上肢肌群設計漸進性負荷訓練,目標在恢復抓握力與執行日常搬運、穿脫衣物的能力。
淋巴引流與壓力衣穿戴
- 採用手法性淋巴引流及適當壓力衣,以減輕淋巴水腫相關腫脹與不適。
電刺激止痛及神經舒緩
- 使用溫和電刺激緩解深層肌肉疼痛與肌肉緊繃,並協助改善神經相關的不適感。
心肺耐力訓練
- 透過步行或有氧耐力訓練,提升體力與日常活動耐受性,減少活動時的呼吸短促與疲憊感。
治療成效與功能恢復
經數月密集復健介入後,個案手臂腫脹與疼痛明顯緩解,肩關節活動範圍與握力逐步恢復,日常自理能力提升。復健團隊評估顯示,針對功能受限的部位進行持續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社交參與度。
臨床建議與服務安排
復健為癌症治療後重要的一環,建議由專業復健團隊依據每位患者的病史、身體狀況及生活需求,量身訂定個別化訓練計畫。設置專門的癌症復健服務,有助於整合評估、功能訓練與追蹤,協助病友重建日常功能並回復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