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細胞治療費用高但效果不一,癌症患者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2025-07-2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免疫細胞治療費用高但效果不一,癌症患者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年年奪走大量生命。儘管傳統治療方式如手術、放療與化學治療仍是現行主流,但其癌症控制率約僅四成,讓醫療界不斷尋求更先進的治療策略。自2000年起,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逐步崛起,帶領癌症治療邁入更精準的時代。本篇將深入探討免疫細胞治療的現況、適用範圍與選擇方式,協助癌友做出明智決策。

癌症免疫細胞治療的基本認識

何謂癌症免疫細胞治療

根據專家解說,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是一種利用患者自體免疫系統的療法。醫師會將病人的免疫細胞(如T細胞)抽取出來,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擴增,然後再將這些「抗癌軍隊」回輸到體內,以增強患者對抗癌細胞的能力。這種療法的特點是能提供持久且高度專一的免疫反應,已在日本與韓國獲得多例臨床驗證,並通過相關臨床試驗。

治療流程與效果

通常,自體免疫細胞在經過數十倍甚至百倍的擴增後,數量可超過十億甚至百億,形成強大的「抗癌軍隊」。免疫細胞治療自2018年在台灣獲准進入,截止今年6月,已有超過千名患者接受過此療法,且接受人數逐年攀升。研究顯示,經過免疫細胞擴增療法,癌症控制的成效明顯,但療效卻因人而異,仍待更多證據佐證其長期療效。

適用對象與實例分享

哪些癌症患者可考慮自費免疫細胞治療

  • 癌症1至3期,標準治療效果不佳者
  • 癌症4期,患有實體腫瘤的病人

一名60多歲的肺癌患者,即是免疫細胞療法的成功案例。2017年診斷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經手術切除後於2020年復發。再接受手術與標靶藥物治療,因仍有惡化跡象,後來選擇免疫細胞療法。經過一年治療,腫瘤得以控制,療效甚至達到臨床緩解,讓患者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這個案例展現免疫療法在癌症的個案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台灣的免疫細胞治療現況與挑戰

國內實施狀況與治療效果

台灣目前已有六家醫療院所獲得許可提供癌症免疫細胞療法,涵蓋16種癌別,包括肺癌、肝癌、腸癌等。一些研究指出,非小細胞肺癌配合免疫細胞治療,控制率可達九成,較傳統化療提高許多,有助延長存活時間並降低復發風險。然而,治療的效果仍有一定範圍內的差異,部分患者甚至未能獲得預期的升效,顯示療效具有不確定性。

選擇癌症免疫細胞治療院所的三大守則

由於免疫細胞療法費用昂貴且療效尚未普遍認證,選擇合適的醫療院所尤為重要。專家建議癌友在決定之前,該考慮以下三個原則:

  1. 確認醫療機構是否有國際或國內大型臨床試驗資料支持
  2. 細胞製備是否在具備國際GTP等級認證的實驗室中進行
  3. 該院是否為衛福部核准,並依法執行此療法

治療前應留意的三個重點措施

免疫細胞治療自費金額不斐,對癌友而言,做好以下準備能降低風險,提升療效:

1. 確定治療時間點

許多病人在腫瘤較易控制時,才考慮免疫療法,認為等傳統治療失效再行動。但專家提醒,腫瘤若已經轉移,抗癌免疫效果會大大降低。理想時間點應是在腫瘤尚在控制範圍內,早點介入免疫療法,才能達到較佳成效。

2. 與傳統治療的搭配方式

免疫療法較適合與化療、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使用,以提升整體治療效果。特別是在化療或放療後,建議等待至少3天再施行免疫細胞治療,以避免免疫力受到抑制,影響療效。臨床合作方案應以專業醫師建議為準。

3. 商業保險的保障範圍

癌症免疫細胞療法費用高昂,約上百萬元,建議事先了解商業保險的理賠條件,是否包含新興的療法。如有疑慮,也可以詢問是否有臨床試驗的機會,降低經濟負擔。選擇療程時,要像挑選終身伴侶般慎重,避免家破人亡的悲劇重演。

未來,隨著臨床證據逐漸累積和技術進步,癌症免疫細胞療法或將成為抗癌的重要選項之一。醫療界持續進行科學研發,期待這些創新療法能為癌症病患帶來更多轉機,也讓家屬獲得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