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政部113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指出,剔除惡性腫瘤後國人平均壽命可由80.77歲提高至84.36歲。本文整理主要死因對壽命的影響數據、性別與年別趨勢,並說明民眾可關注的篩檢、生活型態與就醫時機。
主要死因與平均壽命影響
內政部依衛生福利部提供的死亡人數,編算特定死因除外的簡易生命表,以評估各類死因對平均壽命的影響。113年我國一般平均壽命為80.77歲,若剔除惡性腫瘤,平均壽命可提高至84.36歲,顯示惡性腫瘤對整體壽命的減損最為顯著。
惡性腫瘤的量化影響
惡性腫瘤連續多年位居十大死因首位。113年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為54,032人,占全部死亡比率約26.83%。剔除惡性腫瘤後平均壽命提升約3.59歲;相比103年時的差距4.04歲,這一影響在十年間有逐步縮小的趨勢。
肺炎與心臟疾病的變化
在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與肺炎亦對平均壽命有明顯影響。若分別剔除心臟疾病或肺炎,平均壽命可分別提高約1.50歲與1.05歲。肺炎相關的壽命差距在近年呈現波動,近幾年曾下降後於113年回升,顯示該項死因的影響值得持續觀察。
性別差異與年別趨勢
比較特定死因除外與一般平均壽命的差距,會發現某些死因對男性與女性的影響有所不同。男性在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與自我傷害等項目上對壽命的減損較明顯;女性則在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及腎臟相關疾病上影響較大。
可以關注的檢查與生活型態要點
了解哪些死因對壽命影響較大,有助於個人與公共衛生規劃資源配置。一般建議包括:定期完成適齡的篩檢與檢查、注意慢性病的控制與追蹤、採取心肺健康友善的生活型態(如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以及在有異常症狀或風險因子時儘早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
何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若出現持續性的症狀、慢性病惡化或突然的身體功能改變,建議儘速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以評估病因與進一步檢查。本文提供的數據與觀察為人口層級的統計結果,不能替代個別診斷或治療建議。
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對國人平均壽命的影響仍居首位,其他心肺與慢性疾病亦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面對這些長期健康風險,個人與社區層面的預防、篩檢與早期介入仍是減少壽命損失的關鍵途徑,並需配合醫療體系的持續監測與資源調配。
重點回顧
113年數據顯示剔除惡性腫瘤後平均壽命可提升約3.59歲,提示篩檢、風險控制與及時就醫可減少壽命損失,但受疾病分布與年齡性別差異等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