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營養飲食的五大迷思醫師專業解析

2025-08-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癌症患者營養飲食的五大迷思醫師專業解析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營養狀況直接影響治療成效與身體復原能力。然而,許多有關癌症營養的誤區仍在流傳,影響患者的飲食選擇。本篇文章將由專業醫師為您剖析五大常見的營養迷思,幫助癌症患者建立正確認知,做出更科學的營養安排。

癌症營養迷思一:不敢吃肉,改吃素會更好?

許多患者擔心食用過多的肉類可能促進癌細胞滋長,選擇轉向素食飲食。然而,醫學研究指出,肉類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與熱量,有助於維持身體免疫力與體力。梁雲醫師強調,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仍應確保營養充足,避免因偏食造成免疫力低下與體重下降的風險。適量攝取瘦肉、魚類,同時搭配多元蔬果,才是科學的營養策略。

癌症營養迷思二:癌細胞是否喜歡吃糖,低醣飲食是否有益?

近期盛行的低醣飲食風潮讓不少癌症患者認為要遠離糖分,甚至完全不攝取澱粉存在改善疾病的可能性。其實,梁醫師指出,醫學證據顯示完全拒絕澱粉不僅無法有效抑制癌細胞,反而可能因熱量不足而影響身體健康。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也提醒,過度限制碳水化合物會增加死亡風險。癌症患者應追求營養均衡,多樣攝取包含米飯、麵食等澱粉類。全面的營養攝取,才是科學的抗癌策略。

癌症營養迷思三:喝雞湯或魚湯就能補足蛋白質?

不少患者喜歡用雞湯或魚湯來增加營養,但醫學專家提醒,單純飲用這些濃湯水,難以提供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梁醫師建議,配合營養補充品能更有效調整攝取量,確保身體得到充足的營養,從而提升治療的耐受性與整體身體狀況。

癌症患者是否可以只靠營養針維持營養?

營養注射類型(如葡萄糖針)常被用來補充身體營養,但專家警示,單純依賴點滴補充熱量與營養是不夠的。梁醫師指出,實際上市面醫療營養品能提供較高的熱量與營養素,且能因應個別狀況進行調整,對於維持體重與免疫力更具幫助。癌症治療應結合飲食管理與專業輔助,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癌症免疫力提升靠保健食品真的有效嗎?

對於靈芝、牛樟芝等保健品是否能有效提高免疫力,梁醫師表示,這些產品缺乏充分的科學證明,其營養成分也無法達到對抗癌的效果。專家建議,優質的熱量與全面營養的攝取才是提升身體免疫力的根本。保持均衡飲食與積極的醫療配合,才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癌症。

癌症營養照護重點:避免惡病質,建立正確觀念

癌症常引發惡病質(Cachexia),嚴重影響患者治療與生活品質。梁醫師強調,定期監控體重變化,避免體重急遽下降,對治療成功至關重要。每日量體重是重要指標,當體重在一個月內下降超過5%時,應馬上調整營養策略。此外,提早在治療前開始補充醫療營養品,提供身體充足的能量與營養,能有效改善患者狀況。

選擇醫療營養品的正確觀念

專業醫師建議選擇經過嚴格科學驗證的醫療品牌,並建立四大正確營養品觀念:第一,於治療前就開始補充,提前儲備體力;第二,追求營養均衡,不偏重單一大營養素;第三,選含有魚油EPA,能抑制發炎反應,改善惡病質;第四,選擇有醫學研究支持的大廠牌,提高療效與安全性。全人照護與專業團隊的配合,是推動癌症營養治療的關鍵。

營養正確不僅能促進療效,更能讓患者在抗癌路途中更有信心。理解與破除迷思,走向科學營養管理,是醫療團隊共同的使命。正確的營養配合適當的醫療措施,將是戰勝癌症的重要助力。既然醫學證實良好的營養基礎是抗癌的基石,根據專業建議妥善規劃飲食,才是面對癌症的最佳策略。

在癌症的治療與照護中,營養管理扮演關鍵角色,借由科學的認知與專業的支持,患者得以向前邁進,迎接更有品質的生活。

為了全方位的健康照護,醫師提醒癌症患者持續關注營養狀況,並選擇適合個人狀況的醫療營養品。只有在正確的觀念與專業的指導下,療程中的營養補給才能真正發揮救命作用。醫療界的專家持續推動科學證實的營養策略,期望幫助每一位肝癌、肺癌、乳癌等患者,能在抗癌道路上更加穩健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