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分享抗癌經歷與面對孤獨的真實感悟

2025-07-3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心理師分享抗癌經歷與面對孤獨的真實感悟

癌症心理照護的重要性與真實人生直擊

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常伴隨著深刻的心理壓力與孤獨感。身為一名專業心理師,顧及疾病帶來的傷痛與心理困境,他多年來專注於癌症心理輔導,並親身經歷39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扁桃腺癌的挑戰。這段抗癌之路充滿起伏,但更讓他體會到,心理韌性與社會支持在生命重建中的關鍵作用。

面對癌症的心靈轉變與生命意義的再思考

勇敢接受診斷,擁抱生命的每一段

他坦言:「我一開始就接受了這個事實,沒有過度糾結或懷疑為何是我。」「我擔心的核心是,會不會看不到小孩長大,擔心伴侶未來的日子。」面對抗癌的心理衝擊,他沒有逃避,而是選擇積極面對。在治療初期,曾經因為醫院的陰影而產生恐懼,但他相信疾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應該因此限制自己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用生命經驗激勵自己與他人

他愛上露營,與太太一同前往日本、奧地利的自然風光中,享受在星空下紓解壓力的愉悅。這些經歷讓他認識到,疾病讓人更懂得珍惜當下,也促使他將生命的價值轉化為與家人共同的美好回憶。太太分享他在抗癌過程中的改變,包括更重視身體的微小警訊,更關心家人的健康,並積極投入休閒活動,這些都成為他的生命重建與自我提升的契機。

孤獨感與同儕支持的需求與挑戰

年輕癌友的孤寂與人際關係扭曲

接受許多30至50歲癌友的經驗分享,他發現較年輕的癌友常感受到難以言喻的孤獨。由於同齡癌友少之又少,長期的孤寂與人際疏離,可能導致心理扭曲。例如,有些癌友在表達孤單時,會用「你最近怎麼沒來看我」來隱晦傳達需要陪伴,但多數人卻因為不懂如何表達,導致雙方的隔閡愈來愈深。

建立同理心與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他鼓勵癌友與其親友之間建立更真誠的連結,例如,這些平凡的關心話語背後,常蘊藏著陪伴的渴望。醫療專業與心理支持的整合,能幫助患者掙脫孤寂,並在困難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從疾病經歷到生命教育的轉變與啟發

生活的自我調整與健康管理

在經歷癌症療癒後,他開始關注飲食與身心健康,學會自己做飯,重視多元營養攝取,例如蔬果五至九份的建議,這也是他在專業訓練中獲取的實用知識。他相信,自我照顧是疾病後期重要的一環,也希望透過分享,鼓勵更多人正視身體與心理的需求,活出更有意義的生命。

推崇生命教育,促進心理復原

他積極參與推動生命教育的工作,服務於特殊族群,包括發展遲緩兒、自閉症家庭,甚至罕病與漸凍人的陪伴與心理輔導。他強調,疾病讓人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也提醒我們,要善待身體與家人,並在逆境中尋找成長的契機。

面對死亡的哲學與生命的勇氣

他表示,疾病改變了他對死亡的看法。以前只將死亡視為一個名詞,但經歷生病之後,才深刻體會到死亡是人生的動詞、形容詞。每個人都將走向生命的終點,但關鍵是,要在有限的日子裡,追求自己真正想經歷的事情,勇敢面對不想要的經歷,更積極地追尋想實現的夢想。這份心態,幫助他在抗癌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心理的成長與突破。

克服孤單與生命的深層意義

他特別點出,年輕癌友的孤獨感,來自於缺乏同儕的支持與理解。孤獨不僅是一個情緒,更可能扭曲人際關係,使正常的關心變得尷尬甚至反感。這也提醒我們,建立有同理心的社會支持系統,對癌友的心理調適至關重要。家人、朋友的真心陪伴,以及專業心理諮商,都能幫助癌友在孤單中找到溫暖,勇敢面對生命的每一次挑戰。

雖然癌症帶來肉體和心靈上的創傷,但透過細膩的情感整理與生命的反思,我相信,每個病患都能在陰影中找到光明的指引。或許,這正是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在我們心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