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DRC)在2015年的重要公告,長期大量攝取加工肉品與紅肉,會顯著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該機構指出,每日食用50公克的加工肉品,將使大腸癌風險增加18%,而每日100公克的紅肉攝取,則會帶來約17%的風險升高。這一聲明引起全球飲食習慣的廣泛關注,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肉品攝取的安全界線。本文將深入探討有關加工肉品與紅肉的健康風險,並提供相關的飲食建議,以降低未來健康危機的可能性。
國際癌症研究組織確認肉類致癌程度 加工肉品屬於最危險類別
2015年,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將紅肉列為2A級致癌物,意即「人類可能致癌」,而加工肉品則被評為1級致癌物,代表具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與癌症之間存在因果關聯。這一分類突顯出常見肉品加工方式如鹽醃、煙燻或發酵等,會釋放出亞硝胺和異環胺等強致癌物質。在全球範圍內,癌症已連續成為台灣乃至其他地區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大腸癌更是台灣10年來的癌症第一殺手。專家提醒,長期且頻繁進食高溫烹調的肉類,可能進一步惡化健康狀況。
台灣的肉品消費與潛在健康危機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研調,2014年國內屠宰的豬、牛、羊、雞、鴨、鵝與火雞超過148萬噸,平均每人每日肉類攝取量超過170公克,遠超衛福部建議的每日攝取量。此數據並未包含進口肉品,現代人外出用餐多偏好煎、烤或油炸肉類,這些高溫處理方式會產生亞硝胺及其他致癌化學物質,進一步危害健康。
高溫烹調方式與癌症風險相關性加深
專業營養師和毒物專家指出,肉品在高溫下如煎炸、燒烤時,容易產生亞硝胺和異環胺等致癌物。台灣家庭常為快餐便利,肉類菜餚多採用滷製或油炸,雖然較低溫並不產生太多亞硝胺,但過量食用高鹽分及脂肪含量高的滷肉,仍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為降低這些危害,有專家建議,烹飪肉品時宜先用水煮熟,再進行低溫烘烤,並在醃製過程中加入蔥、薑、蒜或迷迭香等抗氧化成分,有助於抑制致癌物質的生成。
飲食調整與烹調技巧成為降低癌症風險的關鍵
營養專家另外提醒,控制肉品份量,並結合大量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有助於阻斷亞硝胺形成。此外,進行醃製時加入啤酒、紅酒或洋蔥、檸檬汁等食材,都有助於降低異環胺的產生。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選擇蒸煮、燉煮等較低溫的方法,可大幅減少致癌物的生成。
選擇健康的加工肉品與飲食習慣
除了控制肉品攝取量,建議選擇包裝上標示明確且顏色較淡的加工肉製品,也不要過度食用含有亞硝酸鹽的火腿與香腸。搭配含硫類蔬菜如大蒜、青蔥,有助抗氧化,降低亞硝酸鹽轉化成亞硝胺的風險。肉品烹調後加入大量新鮮蔬果,並避免海鮮與紅肉同時大量攝取,亦是預防癌症的重要飲食策略。
飲食安全與健康生活經驗分享
專家建議,若想降低致癌危險,水煮肉品後再烘烤是有效的技巧,亦可在醃肉時加入薑、蒜、迷迭香等天然抗氧化食材,來延緩致癌物的產生。同時,避免高溫油炸和燒烤時間過長,能大幅降低亞硝胺與異環胺的濃度。健康飲食除了戒除過量肉品外,更要均衡攝取五蔬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方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
現階段,食品加工過程的監控尤其重要,含亞硝鹽的產品要留意標示,選用無添加或少添加的健康品項,才是長遠的健康投資。養成正確烹調餐點和控制飲食量,才是面對加工肉品潛在危害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