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導致癌症篩檢量顯著下降 風險增加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台灣的癌症篩檢工作受到嚴重影響。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執行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等四癌篩檢的人數為388萬9,310人,相較於2020年的455萬6,048人,銳減約14.6%;更比2019年未受疫情影響時的篩檢量高峰,同期下降高達23.4%。
延遲篩檢可能導致癌症晚期發現
專家指出,不進行癌症篩檢並不代表身體沒有問題。國健署署長警示,疫情期間民眾不敢就醫,醫療資源也多被調配用於新冠肺炎治療,造成早期癌症無法及時發現。有些癌症經過拖延,等到出現症狀時,屆時已進入較晚期,治療困難與風險增加。
癌症從無症狀到有症狀約需2到5年時間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提醒,癌症初期常無明顯症狀,建議民眾回歸常態,積極參加篩檢。早期診斷不僅能提高存活率,也能有效降低身心負擔與醫療成本。四大醫學會共同呼籲,民眾不應錯失癌症篩檢的良機,守住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未篩檢的風險與病程
不篩檢並不代表沒有癌症的可能。許多癌症在早期的存活率較高,若能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較佳。相反,若延誤治療,肺癌、乳癌、大腸癌等第4期的5年存活率都十分低迷,甚至不到3成。專家指出,定期篩檢是降低晚期發病和死亡率的關鍵措施。
癌症篩檢建議與常見篩檢項目
- 乳癌篩檢:適用45-69歲婦女,每2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早期發現鈣化點或腫塊,提升治癒率。
- 大腸癌篩檢:50-74歲民眾,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測試,陽性則建議進一步大腸鏡檢查,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有需要者,也可進行HPV病毒檢測,提升早期診斷機率。
-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者,建議每2年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以應對高風險族群。
- 肺癌篩檢:具有肺癌家族史或高風險重度吸菸者,建議每2年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早期掌握病灶,提前治療。
提升癌症早期篩檢意識的重要性
專家強調,癌症篩檢是全民健康投資的關鍵。透過早期診斷,可以大幅提升癌症生存率,減緩病情惡化,且長遠來看,有助於降低整體醫療負擔。尤其在疫情時代,更應注重常規篩檢,以避免因忽視而造成的遺憾與損失。
結語
當前癌症篩檢的數據提醒我們,健康警訊不可忽視。盡管疫情帶來挑戰,但維持定期篩檢的習慣,仍是預防癌症的重要防護措施。醫學界持續呼籲,民眾勿因疫情而放鬆警覺,守住健康,才能在未來迎向更有保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