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完心臟支架後持續胸悶疲憊 中醫療法從源頭改善心血管健康

2025-07-2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裝完心臟支架後持續胸悶疲憊 中醫療法從源頭改善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是台灣常見的重大慢性病,許多接受心臟支架手術的患者經常在術後經歷胸悶、疲憊等不適症狀。中醫療法被視為補充西醫的重要選擇,能從根源調理身體,改善心血管功能,助於預防併發症,維持長期健康。本文將深入探討中醫如何從體質調整著手,傳授護心的實用方法。

心血管疾病與心臟支架手術的中醫療法角色

術後症狀未見改善的常見情況

根據醫療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台灣第二大死因,一年即有約2.3萬人死於此症,平均每22分鐘就有人因心臟問題喪命。許多經過心臟支架、心導管治療的患者,手術後仍感胸悶、疲倦,甚至出現喘不過氣的現象,這類情況為醫護人員與患者帶來挑戰。利用中醫療法從源頭出發,調整身體內在的生理狀態,成為值得注重的治療輔助方案。

中醫如何補足西醫的不足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許堯欽指出,西醫多能控制約7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但剩餘的30%患者,特別是血管未超過75%的狹窄、裝支架後症狀未改善,或合併腎肺疾病的患者,中醫能從辨證角度提供幫助。透過調養體質、多器官協調,提升整體心血管健康,延緩疾病進展,兼顧生命品質。

中醫如何從源頭改善心血管健康

體質調理—從根本控制血管狀況

將血管比喻為供應血液的道路,堵塞就像土石流封堵山路。中醫治療偏重於源頭治理,例如了解血管狹窄的內在原因。許堯欽解釋,脾胃功能差會造成血液黏稠與脂質堆積,建議用苓桂朮甘湯等健脾化痰的中藥,加強代謝、降低血脂,預防血栓形成。同時,腎氣不足則可能引發心臟負擔增加,補腎藥如濟生腎氣丸,有助於提升全身能量與利尿排水,改善血管壓力,促進血液循環。

應用中藥調和血管與多器官功能

針對心絞痛與血管痙攣,醫師會選用血府逐瘀湯、丹參等活血化瘀中藥,以快速緩解症狀。然而,更重要的是幫助身體恢復體質,預防復發。對於心臟或腎臟術後的患者,強調「心陽不足」的體質,透過四逆湯或生脈飲改善心陽虛衰,小範圍內循序漸進,約一個月即可見效。除此之外,飲食亦是整體調養的重要部分,建議避免寒冷及冰冷食物,以免傷害氣血運行。

從日常調養出發 防範心血管再疾病

  1. 均衡飲食與戶外活動

    維持三餐營養均衡,攝取魚肉蛋蔬菜,以提供心臟充足營養。同時,多到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的環境散步,有助於提升血液中的氧氣含量,促進血液與血管健康。

  2. 規律運動促進血流

    每天至少30分鐘的快走或伸展運動,有助心肺和經絡循環。不便外出的長者,也可在家進行平甩功,用手臂擺動配合深呼吸,調整氣血,改善心臟機能。

  3. 深呼吸與放鬆練習

    學習擴胸深呼吸法,吸氣時挺胸,雙手向外,吐氣時雙手並攏,反覆多次,有助於緩解緊張與心律不整。配合太極或靜坐練習,可協調神經系統,使心情放鬆,降低心臟負擔。

  4. 穴位按摩保健

    按壓內關、勞宮、神門等穴位,幫助安神、穩定心律。手指以適度力道按壓,持續約10分鐘,促進氣血流動,提升心臟的自我調節功能。

中醫療法強調自我調養與預防,尤其是在術後身體仍感不適時,適當的體質調整與日常習慣的改善,能夠達到護心的長遠效果。營養、運動與穴道按摩並重,打造屬於個人的心血管健康管理策略,為長久的心臟保健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