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一名出生僅23週、體重約600公克的極早產女嬰,敘述跨科團隊在黃金急性期的呼吸支持、感染監測與營養管理等關鍵照護,以及家庭參與與後續成長情形,旨在提供一般讀者理解極早產照護的核心要點與注意事項。
個案概況與臨床挑戰
這名嬰兒在出生時體重約600公克,肺部與多項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屬極早期早產。臨床上這類新生兒面臨呼吸衰竭、體溫調節困難、感染風險與營養不良等多重挑戰,需要在重症新生兒照護單位進行密集監測與支持。
急性期照護的關鍵措施
呼吸支持與穩定化
醫療團隊通常會在急性期採取呼吸支持措施,包括使用呼吸器並適時給予肺泡表面張力素,以協助肺部擴張與改善氧合。密切監測心跳、血氧與呼吸參數,以及根據病情調整呼吸器設定,是維持生命徵象穩定的基礎。
感染預防與生理監測
極早產嬰的免疫防禦薄弱,因此感染監控與預防措施格外重要。臨床團隊會透過無菌操作、適當的抗感染策略與頻繁的生理監測來降低風險,同時留意腎臟、心臟與消化功能的變化。
營養支持與體溫管理
營養的精準補充有助於體重成長與器官發育,可能從靜脈營養過渡到經胃管或口餵,並逐步增加熱量攝取。保持體溫穩定亦為重要環節,對呼吸與代謝都有正面影響。
跨科協作與家庭參與的重要性
極早產照護通常需要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護理團隊與營養師等多職種無縫合作。家屬的情緒支持與參與,如在條件允許下進行袋鼠護理,有助於親子依附與寶寶的生理穩定,但仍須在醫療團隊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
出院後的追蹤與注意事項
出院僅代表臨床上達到一定的穩定狀態,部分早產嬰仍需後續門診追蹤生長發展、呼吸功能與神經發展情形。家屬應與醫療團隊維持聯繫,依照專科建議進行疫苗接種、營養調整與必要的復健或篩檢。
在這個個案中,經過數月的整合照護,嬰兒逐步從需要機械呼吸支持到能以較少輔助維持穩定,體重亦持續上升。此類案例強調了早產兒照護不僅仰賴醫療技術,也依賴團隊協作與家屬的長期配合。作為醫療報導者,觀察到的成長過程提醒讀者,及早識別產前與產後風險並在合適時機尋求專業協助,是維護母嬰安全的重要一環。
重點回顧
本文回顧一例23週極早產嬰從急性呼吸支持到逐步脫離氧氣的照護重點,說明感染監控、體溫與營養管理的實務價值,並提醒家屬面對長期追蹤需求與潛在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