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的選擇與術後照護要點

2025-08-2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白內障手術的選擇與術後照護要點

眼睛視力對高齡者的日常生活影響顯著,白內障是老年族群中最常見且直接影響視力的病變。隨著醫療技術演進,白內障已可透過手術有效處理;在考慮治療時,理解疾病本質、手術流程、人工水晶體類型與術後照護等細節,對病人與家屬的決策都有助益。

什麼是白內障

白內障是指眼內負責聚焦光線的水晶體隨年齡而逐漸混濁,造成光線傳遞至視網膜受阻,表現為視力模糊。此病常見於60歲以上族群,其他可能增加風險的因素包括糖尿病、眼部外傷、先前眼科手術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

臨床上白內障通常進展緩慢,常見症狀包含視力模糊、對比敏感度下降、眩光或夜間行車困難,及屈光度數變動。確診後,如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可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唯一能有效恢復因水晶體混濁所致視力下降的方式為手術摘除混濁水晶體並植入人工水晶體。

門診手術流程與術前檢查

白內障手術多以門診手術方式進行,患者通常不需住院。術前會進行完整眼科評估,包括矯正視力、角膜弧度、眼軸長度等測量,以計算合適的人工水晶體度數,並檢查視網膜與視神經狀態以評估全眼健康。

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透過約二毫米左右的小切口使用超音波乳化儀將混濁水晶體乳化吸出,該技術稱為 Phacoemulsification,此方式比傳統大切口手術有較短的恢復期與較少的術後不適。

輔助新技術與手術細節

近年增加的輔助工具包括飛秒雷射(FemtoSecond-Laser),可用於製作角膜切口、完成更圓整的前囊切開(capsulotomy),以及對水晶體做初步切割,藉此降低後續超音波乳化所需的能量。摘除混濁水晶體後,折疊式人工水晶體可經小切口植入,於囊袋內展開並固定。

人工水晶體類型與特性

人工水晶體的選擇是術前重要討論項目,常見類型包括:

  • 單焦點人工水晶體:焦點僅對準單一距離,術後若需不同距離視力,可能仍須配戴眼鏡。
  • 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以繞射或其他光學設計提供多個焦段,能減少戴眼鏡需求,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夜間眩光或對比度下降,並非人人合適。
  • 延伸焦點人工水晶體(EDOF):利用像差或其他方式延長對焦深度,旨在減少繞射所致的眩光干擾,同時降低眼鏡依賴。
  • 散光矯正(Toric)人工水晶體:設計用以矯正角膜散光,改善術後遠近視力品質。
  • 具藍光過濾功能的人工水晶體:可過濾部分波長的藍光,對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或長時間戶外活動者有一定考量價值。

術後照護與回診安排

手術後通常會戴保護性眼罩,避免碰觸眼睛並降低感染風險。隔日回診換藥後開始使用抗生素與消炎眼藥水,依醫師指示定期回診以評估視力恢復與監測可能的併發症。多數病人在數日內會感到視力改善,約一至二週後可逐步恢復日常活動。

與醫師討論的重點

選擇人工水晶體時,應以個人生活型態、視力需求與眼部條件為依據,與主治醫師充分溝通不同水晶體的利弊與預期效果,並考量可能的術後光學副作用及復健需求。整體而言,白內障手術是一項成熟且相對安全的治療,及早評估與適時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視功能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