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指出咀嚼與吞嚥能力與大腦多個區域有相關性,文章整理研究重點、可能的風險族群與日常可行的維持策略,並提醒證據性質與就醫時機。
研究發現與主要觀察
一項由大學研究團隊進行的成人觀察,指出咀嚼與吞嚥不僅與牙齒狀況有關,亦與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連結相關。研究在不同咀嚼負荷下觀察腦部反應,結果顯示低強度咀嚼時,小腦與神經肌肉迴路較為活躍,而增加咀嚼難度時,前額葉的活動與咀嚼表現呈現關聯。
研究團隊並觀察到,前額葉功能較佳的年長者在較高難度的咀嚼任務中表現較好,顯示認知調節與感覺適應在進食過程中可能扮演角色。
為何咀嚼與吞嚥會牽動大腦
咀嚼涉及口腔周圍多組肌肉及感覺回饋,會影響大腦血流與多個腦區的協調運作;吞嚥則牽涉腦幹、小腦與神經肌肉控制的反射與協調。換言之,進食動作是透過多個腦區如同網路般協同達成,而非單一腦區獨立控制。
高風險族群與臨床注意事項
研究與臨床觀察皆提醒,65歲以上族群因牙齒缺損或全口無牙,可能影響咀嚼與吞嚥能力。衛福部資料顯示,65歲以上全口無牙比率已有一定比例,長期口腔功能退化可能進一步影響營養攝取與生活品質。
若進食時出現頻繁嗆咳、吞嚥困難或攝食量明顯改變,建議向牙科或相關醫療專業諮詢,以評估口腔結構、肌力與吞嚥功能狀態。
日常維持與簡易訓練提示
專家指出,口腔周圍肌肉的保養與訓練有助於維持食物咀嚼與吞嚥的協調性。常見做法包括溫和的口腔肌力練習與發音練習,以及在安全前提下的咀嚼訓練,這類措施旨在支持日常進食功能,而非作為治療或疾病預防的保證。
- 注意牙齒與假牙的合適度,必要時諮詢牙科專業評估。
- 在安全範圍內練習口腔肌力,例如慢速咀嚼或發音練習以維持肌力。
- 若有吞嚥困難或營養下降,及早求診以進行吞嚥評估與個別化建議。
研究限制與臨床意涵
目前相關發現多為觀察性結果,指出咀嚼與吞嚥能力與多個腦區功能有相關性,但尚不足以斷定因果關係。臨床應用時應以個別評估為主,避免以一般化結論替代專業診斷或治療建議。
面對口腔功能變化,從評估牙齒狀態、口腔肌力到必要的吞嚥檢查,均為合理的步驟;維持口腔活動與適當飲食調整可作為日常支持措施,但遇到持續問題仍應尋求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重點回顧
本研究發現咀嚼與吞嚥能力與多個大腦區域功能具相關性,提示維持咀嚼與吞嚥可有助保全口腔肌力與日常進食能力,對認知支持具參考價值;但目前僅為相關觀察,尚需更多研究與個別專業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