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影像研究發現咀嚼與吞嚥各自對應不同的大腦網絡,且肌肉狀態與兩者表現相關,提醒臨床評估應分別關注咀嚼與吞嚥功能與認知狀態。
研究重點與對象
研究團隊以健康成人為對象,結合行為測試與磁振造影掃描,探討日常的咀嚼與吞嚥動作如何反映腦部神經連結。研究顯示咀嚼與吞嚥雖同屬口腔攝食行為,但其背後動員的大腦區域與連結模式不同,顯示兩項功能應分別評估。
咀嚼相關的大腦網絡
在低強度咀嚼時,資料呈現小腦與初級感覺運動皮質之間的功能連結增強;當咀嚼難度提高,例如口中有較難咬碎的物質,前額葉的連結在部分年長者中較為顯著,且與較佳的咀嚼效能相關。由於前額葉參與高階認知過程,這一發現提示咀嚼能力的維持不僅受口腔結構影響,也與認知功能互動有關。
吞嚥相關的大腦網絡
吞嚥功能則呈現不同的神經路徑,研究指出小腦與基底核等與節律性與運動控制相關的腦區間連結較強,反映出維持吞嚥穩定性的神經機制。研究同時指出咀嚼能力良好不必然代表吞嚥能力也良好,兩者表現可能獨立或部分重疊。
肌肉狀態與口腔功能的關聯
研究團隊觀察到,在同時具備良好咀嚼與吞嚥能力的參與者中,上臂與小腿圍較大者較多,提示周邊肌肉量或肌力狀態與口腔攝食功能存在一定關聯性。這樣的發現支持將口腔功能視為整體身體功能的一環,而非孤立指標。
臨床上的意義與就醫契機
- 研究結果強調在臨床評估時,應分別檢視咀嚼與吞嚥能力,而非以單一指標取代整體判斷。
- 若出現進食時頻繁嗆咳、体重下降或進食困難等情況,建議向合格的醫療或語言吞嚥治療專業諮詢,以進一步評估相關風險。
- 對年長者而言,新的假牙或改變飲食質地時,可能需要較長的適應期,且適應過程涉及腦部的學習與調適。
執行研究的牙科與影像團隊指出,這一系列發現呼應口腔健康與全身系統健康的交互關係,並強調跨領域醫療評估對高齡族群的重要性。臨床上針對不同族群分別測試咀嚼及吞嚥功能,有助於更全面理解個別的攝食風險與支持需求。
作為健康報導者觀察,這類以影像連結行為與腦功能的研究,提醒我們在關注口腔問題時不應只看牙齒本身,而要把咀嚼與吞嚥的神經機制、肌肉狀態與認知功能納入整體評估,為臨床照護提供更具體的思考方向。
重點回顧
影像研究指出咀嚼與吞嚥對應不同腦網絡,咀嚼與前額葉連結相關認知調適,吞嚥則與小腦及基底核連結有關;肌肉量與兩者表現互為補充,臨床應分別評估並注意進食困難的警示。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